防雷装置检测实操指南
建筑物防雷引下线的布置直接影响雷电流的泄放效果。检测时要重点检查引下线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一类防雷建筑不超过12米,二类不超过18米,三类不超过25米。使用卷尺测量实际间距时,要沿着建筑物外围走,不能只测直线距离。对于高层建筑,要特别注意检查转换层位置的引下线连接情况,这里经常出现施工质量问题。检测引下线与接闪器的连接时,必须查看连接点的焊接质量,焊缝长度应不小于钢筋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发现虚焊、漏焊要立即记录并要求整改。
接地极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防雷系统的使用寿命。检测时首先要确认使用的是热镀锌钢材,冷镀锌的禁止使用。用卡尺测量镀锌层厚度,不应小于65μm。对于铜包钢接地极,要检查铜层厚度是否达到0.25mm以上。现场可以用锉刀在接地极不显眼处锉一个小口,观察截面颜色判断材质真伪。特别注意接地极的埋深,在一般土壤中不应小于0.5米,在耕地不应小于0.8米。检测时要随机开挖检查,不能只看施工记录。
接地电阻测试是防雷检测的核心项目。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时,要注意将电压极和电流极按照直线法或三角形法正确布置。测试前要确认测试线完好无损,接头处没有氧化。对于大型接地网,建议采用异频法测试,可以消除工频干扰。测试时要记录当时的土壤湿度情况,必要时进行季节系数修正。发现接地电阻超标时,可以尝试增加接地极数量、使用降阻剂或更换土壤等整改措施。特别注意测试点要选择在接地引下线的断接卡处,不能直接在接闪器上测试。
等电位联结的检测要重点检查卫生间、设备间等关键部位。使用微欧计测试等电位联结的过渡电阻,要求不大于0.03Ω。检测时要特别注意金属门窗、栏杆等大型金属物是否做了等电位联结,这些部位经常被忽视。对于配电系统的等电位联结,要检查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在检测机房防静电地板时,要用专用仪器测试每块地板的对地电阻,应在10^5-10^8Ω之间。发现等电位联结不良时,首先要检查连接点的紧固程度和接触面是否清洁。
接闪器的检测要特别注意其保护范围的计算。使用滚球法计算时,要准确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和接闪器的安装高度。对于避雷针,要检查其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1/100。接闪带检测时要重点检查转弯处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圆钢直径的10倍或扁钢宽度的6倍。使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查接闪器的腐蚀情况,剩余厚度不应小于原厚度的80%。对于安装在屋顶的接闪器,要检查其与屋顶金属物的安全距离,一般不应小于0.3米。
防雷检测报告要包含详细的检测数据和现场照片。检测数据要注明使用的仪器型号和编号,照片要能清晰反映检测部位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不合格项,要明确提出整改要求和复检时间。报告中的检测结论要依据最新版GB50057和GB/T21431等标准给出。检测人员要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所有检测数据必须现场记录,不允许事后补记。检测报告要存档备查,保存期限不应少于5年。
现场检测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检测前要确认天气条件适宜,雷雨天气严禁进行户外检测。登高检测时必须系好安全带,使用合格的登高工具。检测电气设备时要确认设备已断电,并做好验电工作。检测地下接地装置时,要提前了解地下管线布置情况,避免挖断电缆或管道。检测过程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要立即停止作业,待隐患排除后再继续检测。检测人员要随身携带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包括绝缘手套、安全帽等。
防雷装置的维护检测要建立定期制度。一般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应每年检测一次,易燃易爆场所应每半年检测一次。检测周期要根据当地雷暴日数和建筑物重要性进行调整。维护检测要重点关注连接部位的松动、腐蚀情况,接地电阻的变化趋势等。建议建立防雷装置检测档案,记录历次检测数据和整改情况。对于腐蚀严重的部位,要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如涂刷防腐涂料或更换材料。检测人员要定期参加技术培训,掌握最新的检测标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