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工作鞋在电子车间、化工车间、加油站等场所是保障安全的基础装备,其防静电性能失效可能引发静电火花,导致设备损坏甚至爆炸。掌握科学的检测方法,能及时发现隐患,避免安全事故。
检测前需做好环境与工具准备。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5-35℃,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湿度过低会让鞋材电阻值偏高,湿度过高则可能使数值偏低,影响检测准确性。检测前2小时,需将鞋子放在该环境中静置,让其适应环境条件。
工具方面,表面电阻测试仪和兆欧表是核心设备。使用前要检查工具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按下表面电阻测试仪的校准键,若显示“0”或标准电阻值范围内,说明设备正常。兆欧表需确认表笔绝缘层无破损,连接线电阻小于1Ω。准备一块导电垫,厚度不低于2mm,表面电阻值在10^3-10^5Ω之间,检测时将鞋子放在导电垫上,确保与地面良好导通。
外观检查是检测的步,需逐一排查细节。查看鞋面是否有破损,尤其是鞋头防撞部位和鞋跟处,裂缝或孔洞会破坏静电导出路径。鞋底纹路深度若小于1.5mm,需重点关注,过度磨损可能导致防静电颗粒脱落。鞋带或粘扣带要能完全收紧,松动会使鞋子与脚部贴合不紧密,影响静电释放。鞋内鞋垫需平整,若有褶皱或移位,需取出重新铺展,避免因接触不良导致检测误差。
电阻值检测是核心环节,需严格按步骤操作。将表面电阻测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导电垫和测试探头,打开仪器预热5分钟。让检测人员穿好待检鞋子,双脚踩在导电垫上,脚尖分开约30cm,确保鞋底完全接触导电垫。用测试探头垂直按压鞋头内侧,施加10N压力(约相当于用手轻按的力度),同时按下测试仪的测量键,保持3秒后读取数值。
不同行业的合格标准不同:电子制造业要求电阻值在10^6-10^9Ω之间,化工易燃易爆场所需控制在10^6-10^8Ω,加油站等高危区域则要求10^5-10^8Ω。测试时需记录三个不同位置的数值(鞋头、鞋跟、足弓),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单次数值超出标准范围即判定为不合格。
若检测中出现数值波动,先检查导电垫是否清洁,用干布擦拭表面灰尘后重新测试。若仍不稳定,可能是鞋子内部防静电纤维断裂,需标记后单独存放,送专业机构复检。
日常使用中,鞋子的清洁方式直接影响防静电性能。清洗时需用中性洗涤剂(如婴儿洗衣液),水温控制在30℃以下,用软毛刷轻刷表面,避免用力搓揉鞋底。洗完后自然晾干,禁止暴晒或用吹风机烘干,高温会破坏鞋材中的导电粒子。晾干后需放置24小时再检测,确保鞋材完全恢复稳定状态。
存放时要避免与油性物质接触,汽油、机油等会溶解鞋底的防静电涂层,导致电阻值飙升。可在 storage 柜中放置防潮剂,保持相对湿度50%左右,每月检查一次干燥剂状态,结块后及时更换。鞋子堆叠高度不超过3层,避免底层鞋子长期受压变形。
建立定期检测机制能有效管控风险。每天上岗前,使用者可快速自检:用手背轻触鞋头,感受是否有刺痛感(若有说明静电积累),观察鞋底是否有油污,及时用干布擦拭。每周由车间安全员进行一次电阻值抽检,按5%的比例随机抽取在用鞋子,记录检测结果。新鞋投入使用前必须全检,使用满3个月后进行全检,之后每月全检一次,频繁使用(每日超过8小时)的鞋子需每半个月检测一次。
发现不合格的鞋子,需立即张贴红色标签停用,单独存放于专用回收箱。电子车间的不合格鞋子不可随意丢弃,需联系生产厂家拆解回收防静电材料。对连续两次检测不合格的批次,应暂停采购该品牌,重新评估供应商资质。
员工培训需注重实操演练。现场演示时,用电阻值超标的鞋子模拟静电放电:将鞋子放在金属板上,用带电棒靠近鞋头,观察到明显火花后,再用合格鞋子重复操作,对比无火花的效果,让员工直观理解检测的必要性。培训后进行实操考核,要求每人独立完成外观检查和电阻值测试,连续3次操作规范且读数准确才算合格。
防静电工作鞋的检测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贯穿使用全周期的安全管理环节。从环境控制到工具操作,从日常维护到不合格品处理,每个细节都影响着最终的安全效果。按上述方法落实检测流程,能让每双鞋子始终保持有效防护状态,为生产安全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