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装置接地电阻检测核心技术解析

 新闻资讯    |      2025-08-28 08:54:03

防雷装置接地电阻测量是保障防雷系统有效性的基础性工作。检测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现场经验,才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获取准确数据。测量仪器的选择与校验是首要环节,推荐采用数字式接地电阻测试仪配合模拟式摇表进行交叉验证,仪器必须带有有效的计量检定证书。现场操作前需仔细检查接地引下线的连接状态,使用专用扳手确认连接点扭矩达到25-30N·m标准值,接触面应无锈蚀、油漆等绝缘物质。

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干旱季节或高电阻率土壤区域。实践表明,在持续干旱条件下,接地电阻值会出现明显偏高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局部土壤改良法:以被测接地极为中心,半径1.5米范围内均匀浇注8-12升浓度为3%-5%的盐水溶液,静置40分钟后进行复测。这种方法在砂质土壤地区可使测量值降低25%-35%,更接近真实工况下的电阻值。

采用三极法测量时,电极布置方式直接影响数据准确性。在开阔场地,电流极间距应不小于接地装置更大对角线长度的4倍。城市建筑密集区可采用改进的三角形布极法,将电压极和电流极按等腰三角形布置,顶角控制在45°以内,边长取接地网更大尺寸的1.8-2.2倍。现场测试数据显示,这种布置方式在空间受限情况下仍能保证测量误差不超过12%。

使用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时需特别注意系统并联接地的影响。当无法隔离被测接地极时,可采用双钳位测量技术:在主接地线上同时使用两个钳形表,分别测量总回路电流和分支电流,通过矢量运算得出实际接地电阻值。对于重要场所,建议配合直流注入法进行验证,即在接地系统中注入特定频率的测试电流,通过专用接收器检测电位分布情况。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测量需要特殊技巧。当发现测量数据随电极距离呈现非线性变化时,应当实施分层测量法:固定电压极位置,以0.5米为间隔逐步移动电流极,记录各点电阻值并绘制变化曲线。曲线拐点通常对应不同地质层的分界面,该数据对后续采取降阻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按照IEC 62305标准要求,遇到明显分层情况时应考虑采用深垂直接地极或离子接地系统。

异常数据的诊断需要系统化方法。当测量值突然增大时,应首先排除测量回路故障,包括测试线导通性、电极接触电阻等。确认仪器正常后,可采用阶跃电压法定位故障点:使用脉冲发生器向接地系统注入瞬态电流,通过高灵敏度探棒沿接地路径检测电位梯度突变位置。这种方法可定位接地体断裂或严重腐蚀区段,定位精度可达±0.5米。

地域性修正系数的应用需要科学严谨。长期监测数据表明,不同气候区的季节修正系数存在明显差异:长江流域干燥季节建议取1.4-1.6,华北平原取1.5-1.8,黄土高原地区可达2.0-2.3。检测报告中必须详细记录测量时的土壤含水率、近30天降水情况等环境参数,并说明所采用的修正系数及其依据。

特殊环境的测量作业需要特别防护措施。化工区域测量前必须进行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使用防爆型测试设备。通信基站等存在杂散电流的场所,建议选择在凌晨负荷更低时段测量,并采用频选式测试仪消除工频干扰。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接地电阻测量点应选在基础钢筋引出端子处,同时测量连接导体的过渡电阻。

检测数据的记录必须规范完整。除常规参数外,应当绘制详细的测试现场示意图,标注所有临近地下金属构筑物的位置和距离。测量数据要记录原始读数、平均值及最终采用值,并注明数据处理方法。对于异常数据,必须附加现场检查记录和可能的原因分析。

接地系统状态评估需要多参数综合分析。除电阻值外,还需关注测试电流稳定性、电位分布均匀性等指标。质量良好的接地系统在施加10mA测试电流时,电位梯度变化应呈现平滑下降趋势。若发现电流无法稳定维持或电位分布存在突变点,往往预示着接地系统存在连接不良或局部腐蚀问题。

降阻材料性能评价应当科学客观。新型降阻剂施工后应建立跟踪检测机制,分别在施工后7天、30天、90天进行复测。优质降阻材料的电阻值变化率在三个月内不应超过初始值的15%,且在干湿循环测试中表现稳定。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区分材料性能衰减与环境湿度变化造成的影响。

防雷检测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每个测量数据都应当经得起推敲和复验。对于重要建筑物的防雷检测,建议采用不同原理的测量方法进行相互验证,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检测人员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细微的数据变化中发现潜在问题,为防雷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