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防雷施工规范确保安全无忧

 新闻资讯    |      2025-09-13 13:12:45

校园作为人员密集场所,防雷安全至关重要。一套完善的防雷系统不仅要符合规范,更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校园防雷工程需要从设计、施工到维护全过程严格把控,确保防雷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校园防雷设计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根据建筑物高度、使用性质及周边环境确定防雷等级。教学楼、宿舍楼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按照二类防雷建筑标准设计,图书馆、实验楼等贵重设备集中场所建议采用一类防雷设计标准。接闪器布置应当覆盖建筑物所有易受雷击部位,建议采用明敷避雷带与避雷针相结合的方式,在屋顶四周敷设避雷带,并在屋顶突出部位加装避雷针。避雷针保护范围应按滚球法计算,确保无保护盲区。对于体育馆等大跨度建筑,可考虑采用避雷网进行保护。

接地系统是防雷工程的核心环节。校园建筑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将防雷接地、电气接地、信息系统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必须小于1欧姆,在土壤电阻率较高地区可采用添加降阻剂、使用接地模块或增加接地极数量等方式来满足要求。接地极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米,距建筑物基础不小于1米。水平接地体应采用40×4mm热镀锌扁钢,垂直接地极宜采用50×50×5mm热镀锌角钢,长度以2.5米为宜。接地装置连接处应采用搭接焊,搭接长度不小于扁钢宽度的2倍。

引下线的布置需要特别注意。引下线应沿建筑外墙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米。建议利用建筑柱内主钢筋作为自然引下线,这样不仅能节省投资,还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采用明敷引下线时,应使用40×4mm热镀锌扁钢或直径不小于8mm的圆钢。引下线敷设路径应尽量短而直,避免形成锐角弯曲。距门口、窗口等开口部位保持0.5米以上距离。在离地1.8米以下部分应穿PVC管保护,防止机械损坏和人员接触。

浪涌保护器的配置需要分级实施。电源系统浪涌保护应实行三级防护:总配电室安装级SPD,选用Imax≥40kA的箱式SPD;各楼层配电箱安装第二级SPD,选用Imax≥20kA的模块式SPD;重要设备前端安装第三级SPD,选用Imax≥10kA的插座式或导轨式SPD。信号系统的防护同样重要,校园网络、监控系统、广播系统等都需要安装相应的信号浪涌保护器。网络SPD应安装在交换机端口前端,视频SPD安装在摄像机与DVR连接处,控制信号SPD安装在控制器与被控设备之间。

等电位连接是防止雷击电磁脉冲危害的关键措施。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线缆屏蔽层都应在入口处做等电位连接。建议使用等电位连接端子箱,将各类金属设施连接至接地装置。机房等特殊场所应设置等电位连接网格,采用30×3mm铜排在地板下组成1.5×1.5m网格,所有设备机柜、金属门窗、空调管道等都应与网格可靠连接。网格最终以多点方式接入接地系统。

施工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材料进场必须进行严格验收,查验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并进行外观检查。镀锌层应均匀完整,无脱落、漏镀现象。SPD应有检测报告和保险单,铭牌参数清晰可辨。焊接质量直接影响防雷效果,搭接焊接长度应足够,焊缝应饱满均匀无夹渣、气孔。焊接处应及时做防腐处理,先涂刷防锈漆再涂刷银粉漆。接地电阻测试应在土壤干燥季节进行,采用三极法测量。测量结果如不符合要求,应及时采取增加接地极、使用降阻剂等措施直至达标。

防雷装置的检测与维护需要建立规范的制度。防雷装置应每年检测一次,在雷雨季节前完成。检测内容包括接闪器完好性、引下线连通性、接地电阻值、SPD状态指示等。检测结果应记录归档,发现问题立即整改。SPD需要定期检查,特别是在雷击过后。查看窗口颜色或指示灯状态,发现失效立即更换。每5年应对接地系统进行开挖检查,查看腐蚀情况并及时处理。建立完善的防雷设施档案,包括设计图纸、施工记录、检测报告等。为每个SPD建立维护卡片,记录安装日期、检测情况和更换历史。

应急处理与人员培训是防雷安全的重要保障。制定详细的雷雨天气应急预案,明确人员疏散路线和安全避险区域。雷暴来临时,应及时停止室外活动,关闭非必要电器设备。对后勤人员和安保人员进行系统的防雷知识培训,使其能够识别常见防雷设施,了解基本维护要求,掌握应急处理程序。在校园适当位置设置防雷安全警示标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校园防雷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设计、施工、维护各环节严格把控。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规范化的管理,可显著提高校园防雷安全性,为师生营造更加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防雷工程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初期建设质量,更依赖于长期的维护管理,需要学校给予持续重视,切实保障校园防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