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守护生命财产安全

 新闻资讯    |      2025-04-30 13:56:49

image

雷击灾害是自然界更具破坏力的现象之一,每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掌握科学的防雷检测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雷击风险。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首先要检查接闪器系统,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的安装情况。测量接闪器高度时,要确保其保护范围覆盖整个建筑物,采用滚球法计算保护范围时,单根避雷针的保护半径约为高度的1.5倍。

接地电阻测量是防雷检测的核心环节。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时,要确保测试线布置成直线,与接地极呈30度夹角。对于普通建筑物,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欧姆;对于易燃易爆场所,要求小于4欧姆。测量时要注意避开雨后24小时内进行,土壤含水量会影响测量结果。遇到高阻值情况,可采用增加接地极数量、使用降阻剂或延长接地体等方法改善。

引下线检测要重点检查其连续性和截面积。明敷引下线应采用热镀锌圆钢,直径不小于8mm;暗敷引下线截面积不小于50mm²。使用万用表测量引下线通断时,电阻值应小于0.1欧姆。检查引下线间距,一类防雷建筑不超过12米,二类不超过18米,三类不超过25米。拐弯处要采用圆弧过渡,弯曲半径不小于圆钢直径的10倍。

等电位连接检测要特别注意金属门窗、管道等大尺寸金属物的连接。使用等电位测试仪测量连接电阻时,值应小于0.03欧姆。卫生间等潮湿场所要设置局部等电位端子箱,所有金属构件都要与之可靠连接。对于高层建筑,每隔三层要设置均压环,测量环间电阻应小于0.2欧姆。

浪涌保护器(SPD)检测要分级进行。一级SPD安装在总配电柜,限制电压应小于2.5kV;二级SPD安装在分配电箱,限制电压小于1.5kV;三级SPD安装在设备前端,限制电压小于1kV。使用SPD测试仪测量启动电压和漏电流时,启动电压应在标称值的±10%范围内,漏电流小于20μA。发现劣化SPD要及时更换,其窗口会由绿变红。

检测数据记录要规范完整。建立包含检测日期、天气状况、检测人员、仪器型号等信息的检测记录表。测量数据要记录原始值,不能随意修约。拍摄关键部位照片存档,特别是隐蔽工程和缺陷部位。出具检测报告时要明确不合格项和整改建议,给出具体的整改时限。

日常维护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年雷雨季节前进行全面检测,重点检查接闪器有无锈蚀、引下线是否完好、接地连接是否松动。保持接地装置周围土壤湿润,可铺设50cm厚的粘土层提高导电性。检查SPD状态指示窗,记录每次雷击后的计数器读数。建立防雷装置档案,包括设计图纸、检测报告和维护记录。

特殊场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油库、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要采用独立避雷针保护,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通信基站要在天线支架安装避雷针,馈线入口处加装SPD。古建筑防雷要采用与建筑风格协调的防雷装置,优先使用铜质材料。太阳能光伏系统要确保金属框架接地,直流侧安装专用光伏SPD。

遇到雷雨天气要采取应急措施。关闭门窗,远离金属管道和电器设备。拔掉电子设备电源插头,但不要触碰插头金属部分。不要使用固定电话和淋浴。在野外时避开孤立树木和金属栏杆,采用蹲姿降低高度,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汽车是良好的防雷空间,但要关闭车窗和收音机。

检测仪器要定期校准。接地电阻测试仪每年校准一次,确保测量误差小于5%。万用表要检查电池电量和表笔绝缘。红外热像仪要定期清洁镜头,存储时注意防潮。建立仪器使用台账,记录每次使用情况和校准日期。现场检测时要带齐备用电池和必要的工具配件。

防雷检测人员要具备专业资质。取得防雷装置检测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高空作业要系好安全带,使用绝缘工具。检测前要观察周围环境,避开输电线路等危险源。雷雨天气立即停止户外检测作业。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包括绝缘手套、防静电服和安全帽。

新建工程要实施全过程监管。审核防雷设计图纸时检查接闪器布置、引下线路径和接地装置设置。施工阶段要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拍摄照片存档。竣工验收要测量所有关键参数,不合格不予通过。收集完整的防雷工程资料,包括材料合格证、施工记录和测试报告。

老旧建筑防雷改造要因地制宜。评估现有防雷装置的有效性,优先处理严重缺陷。接闪器锈蚀超过截面30%必须更换。接地电阻超标可考虑使用化学接地极或离子接地系统。线路老化要重新敷设,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改造后要进行全面检测,确保各项参数达标。

智能防雷监测系统值得推广。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接地电阻、SPD状态等数据。设置预警阈值,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建立防雷物联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历史数据可用于趋势分析和预防性维护。将监测系统接入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实现联动控制。

防雷知识宣传要注重实效。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介绍雷击征兆和应急措施。在社区开展防雷安全讲座,演示正确避雷方法。学校要开设防雷安全教育课,教会学生识别危险环境。企业要组织防雷应急演练,提高员工避险能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雷雨预警和防护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