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产品质量保障助力安全无忧生活

 新闻资讯    |      2025-04-30 13:57:29

image

防雷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选购时首先要看产品是否具备完整检测报告。正规防雷产品必须通过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查看检测报告时要重点关注测试标准是否为最新版本,比如GB/T 18802.1-2020等现行标准。检测报告上应有清晰的检测机构公章和检测日期,建议选择检测日期在三年内的产品。对于避雷针、接地极等关键部件,还需检查是否有型式试验报告。

接地系统是防雷工程的核心环节,实际施工中常被忽视。优质接地材料应选用镀锌扁钢或铜包钢,截面积不小于50mm²。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可采用降阻剂处理,但要注意选择具有导电性能稳定、耐腐蚀的产品。接地极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米,在冻土层以下。施工完成后必须实测接地电阻值,一般建筑要求小于10欧姆,重要设施应小于4欧姆。测试时应使用专业接地电阻测试仪,避免使用万用表测量导致误差。

浪涌保护器的选型需要根据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电源线路保护应选用符合IEC 61643-11标准的产品,信号线路保护则要符合IEC 61643-21标准。安装位置要正确,级保护应安装在总配电柜,第二级在分配电箱,第三级在设备前端。特别注意浪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Up值要低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压水平,通流容量In值要符合当地雷暴日等级要求。定期检查浪涌保护器的状态指示窗口,发现失效及时更换。

防雷检测不能仅依赖目测检查,必须使用专业仪器。接地电阻测试要采用三极法或四极法,测量时确保辅助电极距离足够。等电位连接测试要使用低电阻测试仪,连接电阻应小于0.03欧姆。接闪器高度和位置要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确保保护范围符合滚球法要求。检测数据要现场记录,包括测试时的天气状况、土壤湿度等环境参数,这些都会影响测试结果。

防雷装置维护保养容易被忽视,但至关重要。接闪器每年雷雨季节前要检查是否有锈蚀、断裂情况,特别是焊接部位。引下线要检查是否松动,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是否可靠。接地装置周围土壤不应有严重干裂或积水现象。对于化工区等腐蚀性环境,要缩短检查周期,必要时采取防腐措施。所有检查都要形成书面记录,建立完整的维护档案。

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要提前介入。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要考虑防雷需求,特别是高层建筑要注意侧击雷防护。屋面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广告牌等金属构件必须与防雷装置可靠连接。玻璃幕墙的金属框架要纳入防雷系统。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防雷装置的隐蔽工程验收,留存影像资料。竣工验收时要进行全面的防雷检测,确保各项指标达标。

特殊场所的防雷需要特别注意。油库、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要采用独立避雷针保护,接地电阻要求更严格。通信基站要考虑馈线入口的浪涌保护,天线要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增加防雷检测频次。农村自建房也不能忽视防雷,至少要在屋顶安装避雷带并做好接地。

遇到雷雨天气时的应急措施很实用。室内要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管线,不要使用淋浴。室外遇到雷电时应立即寻找建筑物或金属顶车辆躲避,不要站在大树下。如果感到头发竖起或皮肤刺痛,说明可能即将遭受雷击,要立即蹲下身体,双脚并拢,双手抱膝。雷雨过后不要立即外出,要等待30分钟以上确保安全。

防雷产品的市场鱼龙混杂,购买时要认准正规渠道。查看产品是否有完整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检测报告。知名品牌的产品质量相对有保障,但也要注意辨别真伪。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要格外警惕,很可能是劣质产品。购买后要保存好发票和质保资料,出现质量问题可以维权。

防雷知识普及很有必要。物业管理人员要掌握基本的防雷装置检查方法。企业安全负责人要定期组织防雷安全培训。家庭可以准备简易的防雷检测工具,如接地电阻测试仪。学校应该将防雷知识纳入安全教育内容。社区可以组织防雷专家进行科普讲座。

防雷装置的改造升级要科学规划。老旧建筑防雷改造前要进行专业评估,不能简单照搬新标准。改造方案要考虑建筑结构特点,尽量不影响建筑外观。施工要选择有资质的防雷工程公司,使用合格材料。改造完成后要进行全面检测,确保达到预期效果。改造资料要归档保存,便于后续维护。

雷击事故后的处理要规范。首先确保现场安全,切断电源防止次生灾害。保护现场痕迹,便于专家分析原因。及时联系专业防雷检测机构进行事故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事故处理全过程要记录完整,形成案例供学习参考。

智能防雷系统正在推广应用。这类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防雷装置状态,及时发现隐患。智能浪涌保护器能记录雷击次数和强度,便于分析。接地电阻在线监测系统可以随时掌握接地状况。这些新技术虽然成本较高,但对于重要设施来说值得投入。选择智能防雷系统要注意其可靠性和兼容性。

防雷检测报告要规范出具。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测依据、使用仪器、检测数据、结论建议等完整信息。检测人员要持证上岗,检测仪器要定期检定。报告要由检测机构盖章,检测人员签字。客户收到报告后要仔细阅读,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检测机构要保存原始记录,确保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