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设施升级是保障建筑物和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许多单位在防雷检测中经常忽略关键细节,导致防护效果大打折扣。先从接闪器检查开始,不要只看外观是否完好,要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每个接闪点的接地电阻值。数值超过10欧姆就要立即整改,这个标准在GB50057-2010中有明确规定。测量时选择雨后第三天进行,土壤湿度会影响测量结果。
避雷带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断裂和锈蚀。检查时重点看焊接部位和转弯处,这些地方最容易出问题。发现锈蚀要立即处理,先用钢丝刷彻底清除锈迹,然后涂两遍防锈漆,最后再刷银粉漆。不要贪图省事只刷一遍,防腐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高层建筑,避雷带每6米要设一个支撑卡,这个细节很多施工单位都会忽略。
接地装置是防雷系统的核心。测试接地电阻时要注意,不能只在主接地极测试,每个分支接地极都要单独测量。发现电阻值偏高的接地极,可以尝试在周围埋设降阻剂。降阻剂要分层回填,每30厘米夯实一次,最后保持地面平整。记住,接地极之间的水平距离不能小于5米,这个距离很多工程都达不到要求。
电源系统防雷容易被忽视。三级防护必须完整,级在总配电箱,第二级在楼层配电箱,第三级在设备前端。检查时要特别注意SPD的指示灯状态和热备份开关是否正常。发现损坏的SPD要立即更换,不要等雷雨季节来临才处理。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布线要分开,间距保持30厘米以上,这个要求在实际施工中经常被违反。
信号系统防护要注意细节。所有进出建筑物的信号线都必须加装适配的SPD,包括网线、电话线、监控线等。安装时注意SPD的接地线要尽量短,更好不超过0.5米。机房内的等电位连接很重要,用6平方毫米的铜线把机柜、防静电地板支架、金属门窗等都连接起来。很多单位只做了表面功夫,连接点松动或线径不够的情况很常见。
监控系统防雷有特殊要求。除了在机房端安装SPD,每个摄像头处也要加装防雷器。室外摄像机的立杆必须做独立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电源线和视频线要穿金属管埋地引入,金属管两端都要接地。实际检查中发现,很多单位的监控立杆根本没做接地,或者接地极埋深不够。
特殊场所的防雷要特别注意。油库、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检测必须使用防爆型检测设备。接闪杆的高度要经过计算,保护范围要覆盖所有危险区域。接地网要用铜包钢材料,连接处要热熔焊接。这些场所的防雷设施每半年就要全面检测一次,不能像普通建筑那样一年检测一次。
防雷检测报告要规范完整。检测数据要现场记录,不能事后补填。报告要包含检测时的天气情况、土壤状况等环境参数。对发现的问题要给出具体的整改方案,不能简单写"不合格"。很多检测报告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指导作用。
日常维护同样重要。雷雨季节前要对所有防雷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简单的方法是用数码相机记录关键部位状况,方便对比变化。建立防雷设施档案,每次检测和维护都详细记录。很多单位检测完就把报告锁进抽屉,等下次检测时才发现问题已经恶化。
防雷设施改造要科学规划。不是所有问题都要推倒重来,要区分轻重缓急。接地电阻偏高可以先尝试降阻措施,避雷带锈蚀可以先做防腐处理。改造方案要经过专业设计,不能凭经验施工。很多单位花大价钱改造后,防雷效果反而更差了。
员工培训不可忽视。要定期组织防雷知识培训,重点培训电工、安保等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内容要实用,比如雷雨天气如何应急处置,如何判断防雷设备是否正常等。很多单位把培训当成走过场,员工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处理。
防雷设施升级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把防雷检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专项预算。明确各部门职责,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防雷安全要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考核指标,不能只在雷雨季节才重视。
检测设备要定期校验。接地电阻测试仪、等电位测试仪等关键设备每年要送检一次。现场检测时要带备用设备,防止仪器故障影响工作。很多检测机构的设备多年不校验,检测结果根本不可靠。
新建项目的防雷设计要提前介入。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考虑防雷要求,避免建成后再改造。施工过程要严格监督,特别关注隐蔽工程的质量。很多项目的防雷设施在验收时看起来合格,实际使用中却问题频出。
防雷设施升级要注重实效。不要盲目追求高标准,要根据建筑物用途、当地雷暴日数等因素确定防护等级。投入和风险要平衡考虑,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单位花大价钱安装进口设备,却连基本的接地问题都没解决好。
遇到疑难问题要专业处理。不要凭经验盲目整改,可以咨询防雷中心或专业机构。复杂场所的防雷要请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设计施工。很多单位自己折腾半天,最后还是要请专业人士来收拾残局。
防雷设施的标识要清晰完整。所有接闪器、接地测试点都要有性标识,并标明检测周期。机房内的等电位连接端子要统一编号,方便检测维护。这个简单的措施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很多单位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