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预警发布后,防雷设施的检查必须分秒必争。首先要查看接闪器是否完好,爬上屋顶检查避雷针、避雷带是否有断裂、锈蚀或变形。金属接闪器表面锈蚀超过三分之一截面时必须更换,特别是焊接部位要重点检查。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避雷针直径,小于12mm的钢质避雷针必须立即更换。避雷带支撑卡间距超过1.5米的需要加装支撑。
引下线检查要特别注意隐蔽部位。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每根引下线的过渡电阻,数值超过0.03Ω就存在隐患。检查明敷引下线时,用手摇晃测试牢固度,发现松动用防锈螺栓紧固。暗敷引下线要检查预留检测点,打开检测盒测量接地电阻。建筑外墙有装修时,必须确认装修材料没有覆盖或破坏引下线路径。
接地装置检测要选择雨后24小时内进行。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时,测试极必须打在湿润土壤中,采用直线布极法测量。独立接闪杆的接地电阻要小于10Ω,配电系统接地电阻要小于4Ω。发现接地电阻超标时,可采取延长接地体、增加降阻剂或增设垂直接地极等措施。检查接地体连接处,发现锈蚀要打磨后涂抹导电膏重新连接。
浪涌保护器(SPD)必须进行现场测试。使用SPD测试仪测量压敏电压和漏电流,压敏电压偏差超过10%或漏电流大于20μA的SPD必须更换。检查SPD前端熔断器额定电流是否匹配,连接线长度是否超过0.5米。配电柜内的SPD要检查窗口颜色,红色指示的必须立即更换。模块化SPD要检查接触是否良好,有发热痕迹的要整体更换。
等电位连接检查要覆盖所有金属构件。使用毫欧表测量金属门窗、管道与等电位连接带的过渡电阻,超过0.2Ω的需要重新连接。卫生间等电位箱要打开检查,连接线截面积不得小于6mm²。电梯轨道、金属桥架等长距离金属物每30米必须测量一次等电位连接电阻。防雷检测仪器的使用必须规范。接地电阻测试仪要每年送检一次,测试前要做开路和短路试验。万用表测量时要用交流电压档先确认线路无电。高空作业时必须使用双钩安全带,屋面检测要穿绝缘鞋。所有检测数据要现场记录,包括测试时的天气、温湿度等信息。
检测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临时措施。接闪器损坏时可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²的铜缆临时替代。接地电阻超标时可临时打入2米长的镀锌角钢做辅助接地。SPD失效时要先断开电源再更换,严禁带电操作。所有临时措施都要在24小时内完成性整改。
检测报告要包含具体整改方案。接闪器维修要注明更换材料的规格型号,接地改造要绘制施工图纸,SPD更换要记录安装位置和参数。报告必须有检测人员签字和检测单位盖章,同时附上现场检测照片。重要设施要建立"一企一档"的防雷检测档案。
防雷设施维护要建立长效机制。每季度要检查一次接闪器锈蚀情况,每年雷雨季节前要全面检测接地电阻。SPD要在每次雷击后检查状态指示,使用满5年的必须强制更换。建立防雷设施巡检台账,每次检测都要与上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特殊场所的防雷检测要特别注意。油库、气站要检查防静电接地,接地电阻要小于10Ω。通信基站要测试铁塔四角接地一致性,偏差超过20%的要查明原因。古建筑防雷要采用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优先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查接闪器连接状态。
检测人员安全防护不能马虎。雷暴临近时要立即停止户外检测,保持与雷电预警系统的联动。检测屋顶时要观察周边有无更高建筑物,避免成为突出物。使用金属检测工具时要戴绝缘手套,检测仪器要采取防电磁脉冲措施。
防雷检测质量把控要落到实处。实行"谁检测谁负责"的终身责任制,检测报告要保存10年以上。重要工程要采用交叉检测方式,两组人员独立检测比对结果。建立检测质量抽检制度,对已检测项目进行不低于5%的现场复核。
检测数据要科学分析利用。建立防雷设施健康度评估模型,对接地电阻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多次检测不合格的设施要重点监控,提高检测频次。利用历史检测数据优化防雷方案,特别要注意雷击损坏与检测数据的关联分析。
防雷检测后的整改要闭环管理。建立整改通知单制度,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整改完成后必须进行复测,合格后方可闭合工单。对拒不整改的单位要书面报告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并做好执法过程记录。所有整改资料要纳入防雷装置安全档案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