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预警与应急联动筑牢安全防线

 防雷知识    |      2025-05-20 18:52:57

image

雷电预警与应急联动是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防线。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号分为黄、橙、红三个等级,黄色预警表示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橙色预警表示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红色预警则表示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应急响应措施,必须建立分级响应机制。

接到黄色预警时,各单位应立即启动雷电防护检查。重点检查建筑物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是否完好,测量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时,要确保测试点选择正确,测试线连接牢固,避免测试误差。对于重要电子设备,要检查SPD(电涌保护器)的工作状态指示灯是否正常,记录各级SPD的安装位置和参数。

橙色预警状态下必须执行更严格的防护措施。露天作业场所应立即停止高空、爆破等危险作业,施工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油库、危化品仓库等易燃易爆场所要切断非必要电源,做好静电防护。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应通过广播系统反复播放避险提示,明确疏散路线和安全区域。医院要确保备用电源系统处于热备状态,重点监护ICU等关键医疗设备。

红色预警是最紧急的情况,要求立即执行更别防护。所有户外人员必须进入具有完善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远离窗户和外墙。电力调度部门要加强对重要输电线路的监控,准备应急抢修力量。通信基站要检查备用电源和防雷装置,确保应急通信畅通。居民家中应拔掉电器插头,避免使用有线电话,关闭燃气阀门。

建立可靠的预警信息接收渠道至关重要。除传统媒体外,建议安装专业的气象预警APP,设置多级预警接收人员。重点单位要配备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直通联系。预警信息传递要建立确认反馈机制,确保每一条预警都传达到位。可以设置预警信息接收确认表,记录接收时间、接收人和采取的措施。

防雷检测技术人员的现场操作必须规范。检测前要检查所有仪器设备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包括接地电阻测试仪、等电位测试仪等。检测时要严格按照GB/T21431-2015《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操作,特别注意接闪器保护范围的验算,引下线间距的测量,接地电阻值的测试方法。检测数据要现场记录,使用防水的记录本或电子设备,必要时拍照留存。

应急演练要注重实效性。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防雷应急演练,重点检验预警接收、应急响应、人员疏散等环节。演练场景要包括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应对措施,模拟雷电击中建筑物、设备受损等突发情况。演练后必须进行效果评估,针对暴露的问题修订应急预案。可以建立演练评估表,从响应速度、处置措施、协调配合等方面进行评分。

重要设备的雷电防护需要特别关注。机房应实施三级SPD防护,级安装在总配电柜,第二级在分配电柜,第三级在设备前端。SPD的选型要符合IEC61643标准,注意电压保护水平Up要低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压水平。UPS电源、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等关键设备要单独加装专用SPD。定期检查SPD的劣化指示窗口,记录每次雷击后的状态变化。

接地系统的维护不容忽视。每年雷雨季节前要全面检测接地装置,使用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时,电流极和电压极的布置要符合规范要求。对于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以考虑使用降阻剂或增加接地极数量。检查接地引下线的连接点是否牢固,有无锈蚀现象。变电站、通信基站等重要场所的接地电阻值必须每半年检测一次,确保符合行业标准。

人员培训要突出实操性。防雷安全责任人必须掌握雷电预警分级标准、应急响应流程和基本防护知识。一线作业人员要培训如何正确使用绝缘工具,在雷雨天气识别危险区域。可以制作防雷应急操作卡片,简明列出不同预警级别下的行动要点,方便随时查阅。培训考核要包括实际操作环节,如接地电阻测试仪的使用、SPD的检查等。

防雷设施的日常巡检要形成制度。每月对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进行目视检查,重点查看接闪器有无断裂、变形,引下线连接是否完好,接地端子有无锈蚀。建立防雷设施台账,记录每次检查维护情况。对于高层建筑,要特别注意屋顶设备的防雷措施,包括广告牌、太阳能热水器等附加设施的等电位连接。

雷电灾害的应急处置要快速有效。发生雷击事故后,首先要确保现场安全,切断电源,防止二次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检查受损设备,评估损失情况。医疗救护要特别注意雷击伤员的特殊性,他们可能没有明显外伤但存在心脏骤停风险,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事故调查要详细记录雷击时间、位置、损坏情况,为后续防护改进提供依据。

防雷装置的检测报告要规范完整。检测报告应包括被检单位基本信息、检测依据、检测仪器、检测结果、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等内容。检测数据要真实准确,必要时附上检测时的现场照片。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项目,要明确提出整改时限和要求。检测报告应由检测人员和受检单位双方签字确认,一式两份分别保存。

新建项目的防雷设计要从严把关。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防雷类别确定、接闪器布置、接地系统设计等关键要素。施工过程中要监督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特别是接地装置的敷设和连接。竣工验收时必须进行全面的防雷检测,所有参数都要符合设计要求。可以建立防雷工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

特殊场所的防雷需要特别设计。对于古建筑,要采用隐蔽式接闪装置,尽量保持建筑原貌。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要符合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特殊要求,包括独立接闪杆的设置、防静电措施等。数据中心除了常规防雷措施外,还要考虑电磁屏蔽和等电位连接的特殊要求。这些场所的防雷检测周期应该更短,建议每半年一次。

雷电防护的新技术要适时应用。早期雷电预警系统可以提前30分钟发出预警,为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雷电定位系统能实时监测雷电活动,帮助分析雷击风险。新型SPD产品具有远程监控功能,可以实时监测工作状态。但这些新技术的采用要结合实际需求,不能盲目追求高端配置。可以先在重点部位试点,成熟后再逐步推广。

防雷安全责任要落实到人。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是防雷安全责任人,指定专人负责日常防雷管理工作。建立防雷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将防雷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体系。可以签订防雷安全责任书,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对于防雷设施维护不到位、应急响应不及时的要严肃追责。

防雷档案管理要系统规范。建立完整的防雷技术档案,包括设计图纸、检测报告、整改记录、事故档案等。档案要分类编号,专人管理,便于查阅。电子档案要做好备份,纸质档案要妥善保管。重要档案的保存期限应符合相关规定,一般不少于5年。档案管理要作为防雷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