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检测工作必须从建筑物接闪系统开始检查。检测人员要携带激光测距仪、卷尺和接地电阻测试仪,首先目测接闪杆(避雷针)的高度和位置是否符合滚球法保护范围要求。对于高度超过60米的建筑物,必须采用提前放电式接闪杆,并确保其保护角不大于45度。检查接闪带时,要特别注意转角部位和接闪带与接闪杆的连接点,这些部位最容易出现断裂或虚接问题。实际操作中,建议使用500mm的游标卡尺测量接闪带直径,确保不小于8mm。
引下线检测要重点检查两点:一是断接卡设置是否规范,二是间距是否符合标准。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时,必须断开断接卡上端连接,测量值应小于10Ω。对于高层建筑,引下线间距不得超过18米,这个数据要现场核实。检测时要特别注意引下线与金属门窗的安全距离,使用非接触式电压检测仪测量感应电压,确保不超过1000V。发现引下线锈蚀超过截面30%时,必须立即记录并建议更换。
接地装置检测关键在于土壤电阻率的测量和接地体完整性检查。使用四极法测量土壤电阻率时,电极间距应取接地体长度的2-3倍。对于常见的垂直接地体,要使用地下金属探测仪定位后开挖检查,重点查看焊接部位和防腐层状况。接地网检测要采用对角线法,至少选择3个不同位置测量,接地电阻值应符合R≤2000/I(I为预计雷电流,单位kA)的要求。遇到高土壤电阻率地区,要记录降阻剂使用情况并检查其有效性。
等电位连接检测要携带毫欧表,重点检测以下部位: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电阻不应超过0.03Ω;金属管道进入建筑物处与等电位连接带的过渡电阻应小于0.2Ω。对于信息系统机房,要使用网络分析仪测量等电位连接网格的阻抗,确保在1MHz频率下阻抗值小于1Ω。检测时特别注意不同系统接地之间的电位差,使用真有效值万用表测量,要求小于1V。
浪涌保护器(SPD)检测必须使用专用测试仪。首先检查安装位置是否正确,级SPD应安装在总配电柜,第二级在分配电箱,第三级在设备前端。测试时要记录SPD的Uc值(更大持续工作电压)、In值(标称放电电流)和Up值(电压保护水平)。现场使用SPD测试仪测量限制电压,要求Up值比被保护设备耐压值低20%以上。特别注意检查SPD的劣化指示窗口,发现红色警示必须立即更换。
检测数据记录要规范完整。每个测量点要记录:测试时间、天气状况(温度、湿度)、使用仪器型号及编号、测量值、标准值和判定结果。建议采用统一格式的检测记录表,包含建筑物平面图标注检测点位。对于不合格项,要拍摄现场照片并注明具体问题,如"接闪带焊接处锈蚀面积达40%"这样的具体描述。检测报告应在现场完成初稿,由业主代表签字确认。
检测周期要严格执行标准要求。一类防雷建筑物每6个月检测一次,二类每12个月,三类每24个月。但在多雷区(年雷暴日超过90天)要缩短检测周期,一类改为4个月,二类8个月。检测时间更好安排在雷雨季节前1-2个月完成,给整改留出时间。对于加油站、化工厂等易燃易爆场所,不论防雷等级都应按6个月周期检测。
现场安全操作要特别注意。检测前必须检查所有仪器绝缘状况,测量接地电阻时确保接地棒打入深度不小于0.6米。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使用绝缘梯具。雷雨天气严禁开展检测工作,遇到突发雷雨要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到安全区域。检测人员要穿戴防静电工作服和绝缘鞋,携带便携式雷电预警仪,实时监测电场强度变化。
常见问题处理要掌握方法。发现接地电阻超标时,可考虑增加接地体数量、使用降阻剂或外引接地等方式处理。接闪带锈蚀问题要先除锈后测量剩余截面,不足原截面70%必须更换。SPD失效要检查前端熔断器是否匹配,安装线缆是否过长(一级SPD连接线不宜超过0.5米)。对于历史遗留的防雷装置不规范问题,要依据现行标准提出分阶段整改建议。
检测仪器要定期校准。接地电阻测试仪每年必须送计量部门校准一次,现场使用前要做简易验证:将E、P、C三端短接,测量结果应为0Ω±5%。万用表要每月用标准电压源检查一次,误差超过3%即停用。所有仪器都要建立使用档案,记录每次使用的环境条件和测量结果范围,发现异常数据要立即复测并检查仪器状态。
检测人员要持续更新知识。每季度要查阅最新发布的雷电防护技术标准,重点关注IEC 62305和GB/T 21431的修订内容。对于新出现的复合接地材料、智能雷电监测系统等新技术,要通过厂家培训掌握检测方法。建议建立检测案例库,收集各类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案,定期组织技术交流。检测人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40学时的专业技术培训,保持资格证有效性。
检测质量控制要建立复核机制。现场检测必须两人一组,测量数据要交叉验证。对于关键参数如接地电阻值,要采用不同仪器测量比对。检测报告实行三级审核制度:检测员自校、技术负责人审查、质量负责人批准。建立检测质量抽查制度,每月随机抽取5%的已检项目进行现场复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对于重要场所的防雷检测,建议全程录像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