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天气来临前,提前检查建筑物的防雷系统至关重要。重点查看屋顶避雷针或避雷带是否完好无损,金属部件连接处是否有锈蚀或松动。使用万用表测量接地电阻值,普通建筑物要求小于10欧姆,特别重要的场所应小于4欧姆。检查引下线是否被装修材料覆盖或损坏,确保其导电连续性。这些检查工作更好在雷雨季节前完成,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户外工作者需要掌握实用的避险方法。当看到闪电与听到雷声的间隔小于30秒时,说明雷暴已经非常接近。此时应立即停止所有户外作业,寻找坚固的建筑物躲避。如果来不及撤离,应远离孤立树木、电线杆等高大物体,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手抱膝,尽量减小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切勿平躺在地面上,这会增加被雷击中的风险。
家庭防雷需要做好几个关键点。首先检查入户电源线是否安装了合格的电涌保护器,建议选择通流容量在40kA以上的产品。雷雨来临前,拔掉所有电器插头,包括电视、电脑、冰箱等。不要以为关闭电源开关就安全,雷电感应电压可能击穿开关触点。固定电话线也应暂时拔除,使用手机通话更安全。浴室内的金属管道可能传导雷电,雷暴期间避免沐浴。
企业单位要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收到蓝色预警时,安全部门要检查应急物资储备,测试防雷设备。黄色预警下,停止户外高空作业,将可移动设备转移到室内。橙色预警要求启动24小时值班制度,关键岗位双人值守。红色预警发布后,非必要岗位人员应撤离到安全区域,只保留维持基本运营的必要人员。每次预警解除后要召开简短的复盘会议,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特殊场所的防雷措施要更加严格。加油站必须确保所有金属构件良好接地,卸油作业要使用导静电装置。通信机房的设备机架要做等电位连接,馈线入口处安装相应的避雷器。学校操场上的金属运动器材要单独接地,雷暴天气严禁使用。养殖场的金属围栏每隔50米要做一次接地,饲料塔顶部要安装避雷针。
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很有讲究。户外作业人员应配备具有防雷功能的安全帽,帽衬中含有导电材料。穿着胶底鞋比皮鞋更安全,但不要迷信完全绝缘,雷电电压可以击穿任何日常鞋底。避免穿戴含有金属部件的服装,特别是金属纽扣或装饰品。背包中的金属物品如登山杖、水壶要单独存放,不要紧贴身体。
雷电过后的安全检查不容忽视。检查建筑物是否有被雷击的痕迹,特别是屋顶、檐角等突出部位。测试电气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出现故障要先断开电源再检修。查看网络设备、安防系统等敏感电子设备是否受损。树木被雷击后可能内部炭化,要及时请专业人员评估是否需要砍伐。记录雷击造成的损失情况,为后续防雷改造提供依据。
防雷设备的维护要建立台账制度。记录每次检测的时间、检测人员、检测数据和发现的问题。接闪器的防腐处理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锈蚀面积超过30%就要更换。接地装置的连接部位要定期紧固,防止因热胀冷缩导致接触不良。电涌保护器要检查窗口颜色指示,变红就要立即更换。这些维护记录不仅是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事故追责的重要依据。
临时防雷措施同样有效。户外活动如遇突发雷雨,可用汽车作为临时避雷所,但要关闭所有车窗,不要接触车内金属部件。帐篷不具备防雷功能,应尽快撤离到坚固建筑内。如果身处空旷地带,可将金属物品集中放置到离人群20米以外的地方。小型电子设备放入金属容器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
雷击急救知识必须掌握。被雷击者通常会立即昏迷,但体内不会残留电流,可以安全施救。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如果没有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被雷击者可能出现暂时性耳聋或失明,要保持安抚。即使表面看起来没有严重外伤,也必须送医检查,因为内部器官可能受损。雷击烧伤通常呈现特征性的树枝状图案,不要擅自涂抹药膏。
防雷工程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山区建筑要增加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平原地区可适当减小。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要采用降阻剂或增加接地极数量。多雷暴地区建议采用更严格的防护标准,比如减小接闪网格尺寸。历史上有雷击记录的建筑物要进行重点防护,必要时安装提前放电式避雷针。新建建筑要将防雷设计纳入整体工程规划,避免后期改造增加成本。
雷电预警信息的获取渠道要多样化。除了关注气象部门的官方预警,还可以安装专业的雷电预警APP。一些工业级预警设备能提供15-30分钟的提前预警,适合户外作业单位使用。建立内部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快速传达给每个相关人员。特别要注意夜间的预警信息传递,可以设置多级呼叫系统。预警信息的解读要准确,避免过度反应或掉以轻心。
防雷安全培训要注重实操。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演练,模拟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响应流程。教会大家正确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等电位连接测试仪等设备。制作简明扼要的操作卡片,列出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新员工入职培训必须包含防雷安全内容,特殊岗位要持证上岗。定期邀请防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及时更新防护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