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分区是防雷检测工作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检测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明确建筑物的防雷分区划分,按照GB/T 21714.2标准将建筑物划分为LPZ0A、LPZ0B、LPZ1等区域。LPZ0A区指直接暴露在雷击环境中的区域,如屋顶、外墙等;LPZ0B区指有接闪装置保护但可能遭受部分雷电流感应的区域;LPZ1区指建筑物内部有电磁屏蔽措施的区域。检测人员必须携带分区图纸现场核对,用红色记号笔在建筑物外立面标注各区域边界。
检测设备的选择直接影响数据准确性。LPZ0A区必须使用经过计量检定的雷电峰值记录仪,量程不小于200kA;LPZ0B区推荐使用带光电隔离的瞬态电压记录仪;LPZ1区则可采用常规的静电电位计。现场检测时,所有仪器必须与建筑物接地系统保持等电位连接,防止测量误差。特别注意在LPZ0A区作业时,检测人员必须穿戴全套防静电服和绝缘鞋,检测设备要装在防爆箱内运输。
接闪装置的检测要抓住三个关键点:接闪器高度、网格尺寸和材料规格。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接闪针高度时,必须从最近接地点开始测量,误差控制在±5cm内。对于接闪带,要用游标卡尺测量直径,不锈钢材料不得小于8mm,镀锌圆钢不得小于10mm。网格尺寸检测采用红外测距仪,一类防雷建筑网格不得大于5m×5m,二类不得大于10m×10m。检测数据要立即记录在防水笔记本上,避免后期回忆出错。
引下线的检测重点在间距和连接质量。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前,必须先用万用表确认引下线与接闪器的电气连通性。一类防雷建筑引下线间距不得大于12m,二类不得大于18m。特别注意转角处的引下线必须加密处理,转角半径小于5m时要增设引下线。检测连接质量时,用扭矩扳手检查连接螺栓,M10螺栓扭矩应达到25N·m,并涂抹导电膏防腐。
接地装置的检测要分步骤进行。先用土壤电阻率测试仪测量周边土壤情况,记录不同深度的电阻率数据。检测接地极时,重点检查垂直电极的埋深(不小于2.5m)和水平电极的长度(不小于15m)。使用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时,电压极和电流极的布置角度必须保持29°夹角,测试线要拉直避免缠绕。对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要检查降阻剂的使用情况和有效性。
等电位连接的检测要特别注意过渡电阻。使用微欧计测量时,连接点的过渡电阻不得大于0.03Ω。配电箱、金属管道、设备外壳等都要纳入检测范围。对于法兰连接的管道,每5个法兰必须设置跨接,跨接线截面积不小于16mm²。检测数据中心等特殊场所时,要使用高频电流注入法检测等电位网格的高频特性。
浪涌保护器的检测要抓住启动电压和放电电流两个参数。使用专用的SPD测试仪,在施加标称电压的1.2倍电压时,SPD应在规定时间内动作。对于限压型SPD,要记录压敏电压的变化情况,与初始值偏差超过10%必须更换。检测电源SPD时,必须断开负载侧电路,防止误动作损坏设备。信号SPD检测要特别注意插入损耗,不得超过设备允许值。
检测报告编制要突出可追溯性。每个检测数据必须包含测量位置坐标、测量时间、仪器编号和测量人员信息。对于不合格项,要附上现场照片和整改建议。报告中的防雷分区图要采用CAD绘制,标明比例尺和方位标。所有检测数据要保存原始记录,包括仪器自动生成的检测日志。
现场安全操作有五个必须:必须查看当天雷电预警信息,雷暴天气前2小时停止户外检测;必须两人一组作业,携带防爆对讲机保持通讯;高空作业必须系双钩安全带,屋面检测要铺设防滑垫;检测易燃易爆场所前必须进行可燃气体检测;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粘贴防爆认证标志,电池供电设备要检查绝缘状况。
检测数据异常的处理要遵循三步法:立即复测确认异常数据,更换仪器交叉验证;检查测量线路连接是否可靠,排除人为操作因素;对持续异常的点位要扩大检测范围,找出问题根源。对于接地电阻突然增大的情况,要重点检查接地极的腐蚀情况和连接点的松动。
防雷检测的质量控制要落实双人复核制。原始数据必须由检测人和复核人分别签字,每天收工前要备份数据。检测仪器每半年要送计量机构检定,现场使用的标准电阻要每月用标准电桥校准。检测报告实行三级审核制度,技术负责人要对关键数据进行抽查复测。
整改验证要抓重点环节。接闪器整改后要重新测试接闪效果,使用雷击计数器记录接闪次数;接地网改造后要在不同季节分别测试接地电阻,考虑土壤干湿变化的影响;SPD更换后要做连续72小时在线监测,记录动作次数和残压值。所有整改都要留存前后对比照片,建立完整的整改档案。
检测人员培训要注重实战。新员工必须完成20个典型建筑物的跟班检测,掌握各类建筑物的检测要点。每年要组织两次盲样考核,将已知缺陷的模拟建筑物交给检测人员排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检测过程中突发雷雨、设备故障等意外情况。技术骨干要参与防雷装置失效案例分析,积累实战经验。
检测技术更新要紧跟标准变化。建立标准变更预警机制,新标准实施前三个月要完成全员培训。对于智能建筑、光伏系统等新型防雷装置,要组织专项技术攻关。定期参加行业比对测试,与其他检测机构交流技术经验。建立检测技术问题库,将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案汇编成册。
防雷检测档案管理要电子化。采用条形码管理系统,每个检测点设置标识码。检测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服务器,防止数据丢失。建立建筑物防雷健康档案,逐年记录检测数据和整改情况。重要建筑物的检测数据要保存至少10年,普通建筑物不少于5年。档案室要配备防磁柜存放电子介质,控制温湿度在标准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