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防雷技术指导助力安全防护升级

 防雷知识    |      2025-05-21 20:44:58

image

防雷安全是每个单位、企业和家庭都必须重视的基础防护工作。一套完善的防雷系统能够有效保护人员和设备安全,避免因雷击造成的重大损失。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单位虽然安装了防雷装置,但由于缺乏专业检测和维护,往往形同虚设。

建筑物防雷检测首先要检查接闪器系统。避雷针、避雷带这些接闪装置必须保持完好,不能有断裂、锈蚀或变形。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接闪器是否出现熔蚀现象,这是遭受过雷击的重要标志。对于高层建筑,要确保接闪器保护范围覆盖所有易受雷击部位,特别是屋顶设备间、广告牌等突出物。

引下线系统检测要注重隐蔽部位的检查。明装的引下线要检查是否锈蚀、断裂,暗敷的引下线则要通过电阻测试来验证其连通性。重点检查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的连接点,这些部位最容易出现接触不良。测量引下线间距时,一类防雷建筑不能超过12米,二类不超过18米,三类不超过25米。

接地装置检测是防雷系统的核心环节。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时,要选择干燥天气进行。独立接地的电阻值一类建筑不能超过10欧姆,二类不超过20欧姆。对于共用接地系统,电阻值要控制在1欧姆以内。检测时要特别注意接地体腐蚀情况,必要时开挖检查地下部分的锈蚀程度。

电源系统防雷检测要分级进行。总配电室要安装一级电涌保护器,分配电箱安装二级,重要设备前端安装三级。检测时要检查SPD的指示窗口是否正常,压敏电阻是否失效。用万用表测量限压型SPD的绝缘电阻,正常应在兆欧级以上。记录SPD的安装日期,超过5年的要考虑更换。

信号系统防雷同样重要。网络、电话、监控等线路都要安装相应的信号电涌保护器。检测时要检查SPD的接地是否独立,不能与电源SPD共用接地线。用网络测试仪检查信号传输质量,确保SPD没有造成信号衰减。重要机房要采用屏蔽线缆,屏蔽层两端都要良好接地。

防雷检测要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每次检测都要详细记录测量数据,拍摄关键部位照片,绘制防雷装置布置图。建立防雷装置台账,记录每个SPD的型号、参数和更换日期。这些资料不仅是整改的依据,也是事故追责的重要证据。

日常维护同样不可忽视。雷雨季节前要全面检查防雷装置,雷雨后要及时巡检。发现接闪器有闪络痕迹、SPD窗口变红等情况要立即处理。保持接地装置周围土壤湿润,可以显著降低接地电阻。定期清除接闪器上的鸟巢等异物,防止影响防雷效果。

特殊场所的防雷需要特别注意。油库、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要增加防雷装置检测频次,至少每季度一次。通信基站、风力发电机等孤立高大建筑要确保接闪器保护范围足够。古建筑防雷要采用隐蔽式安装,既保证效果又不破坏原有风貌。

检测仪器使用要规范。接地电阻测试仪使用前要校准,测试线要拉直避免缠绕。万用表要选用高阻抗型号,防止测量时影响电路工作。红外热像仪可以快速发现接触不良的过热部位。这些仪器都要定期送检,确保测量数据准确可靠。

防雷检测人员要持证上岗。取得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书的人员才能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时要做好安全防护,高处作业必须系安全带。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咨询防雷专家,不能凭经验随意判断。检测报告要由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新建建筑的防雷检测要分阶段进行。基础施工时要监督接地装置安装,主体完工时检查引下线敷设,竣工验收时进行全系统测试。每个阶段都要留存影像资料,作为日后维护的参考。发现施工质量问题要立即要求整改,不能留到竣工验收。

防雷整改要科学合理。对于接地电阻超标的情况,可以采取换土、深井接地、添加降阻剂等措施。接闪器保护不足时要增加接闪杆或接闪带。SPD配置不全的要按分级防护原则补齐。整改完成后必须重新检测,确保各项指标达标。

防雷知识普及很有必要。单位要定期组织防雷安全培训,让员工掌握基本的防雷常识。编制防雷应急预案,明确雷雨天气时的应对措施。重要设备要配备UPS电源,防止雷击造成突然断电。这些措施看似简单,但往往能在关键时刻避免重大损失。

雷击风险评估要先行。在防雷检测前,先对建筑物用途、所在地雷暴日数、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防雷等级,再对照标准进行检测。这样既能确保安全,又不会过度防护造成浪费。风险评估报告要作为防雷检测的重要依据。

检测报告要规范完整。报告要包含建筑物基本信息、检测依据、检测项目、测量数据、存在问题、整改建议等内容。附上检测时的现场照片和仪器读数照片。报告要装订成册,加盖检测单位公章,一式三份分别由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和检测单位保存。

防雷装置检测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一类防雷建筑每年检测两次,二类每年一次,三类每两年一次。在雷暴多发地区要适当增加检测频次。坚持定期检测,才能确保防雷装置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把防雷检测纳入年度安全生产计划,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