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保护器选型配置要点与实用指南

 防雷知识    |      2025-06-01 11:30:16

image

浪涌保护器选型配置的核心在于匹配实际需求,必须从现场环境、设备特性和保护目标三个维度切入。先看电源系统,TN-S系统中SPD必须采用3+1模式(L1/L2/L3-PE),而TT系统必须用4P配置(L1/L2/L3-N)。配电柜进线处安装的Ⅰ级试验SPD,其冲击电流Iimp必须大于12.5kA(10/350μs波形),这个数值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根据GB50057规定的二类防雷建筑物更低要求。具体到品牌型号,比如OBO的V50-B/4可以满足要求,但要注意其更大持续工作电压Uc必须≥385V(国内电网波动大的区域建议选420V)。

设备端的精细保护往往被忽视。精密仪器前端必须配置Ⅱ级+Ⅲ级组合保护,两级之间的退耦距离必须保证:电缆长度≥5米(当线径为2.5mm²时)。实测发现,当两级SPD间距不足3米时,残压叠加会导致保护失效。机房交换机推荐使用DEHN的UGKF/RJ45-24,其标称放电电流In=5kA(8/20μs),关键参数是插入损耗要<0.5dB,否则会影响网络传输质量。

信号系统SPD选型最容易踩坑。RS485接口保护必须关注工作电压匹配,工业现场常用24V系统就要选像PHOENIX的PT-IQ-24DC这样的型号,其直流击穿电压需控制在36-48V之间。实测数据表明,当SPD的响应时间>1ns时,对于上升沿陡峭的雷击波基本失去保护作用。重要提示:所有信号SPD的接地线必须单独敷设,不能与机柜接地排共用,否则地电位反击会烧毁接口芯片。

SPD的安装工艺直接影响防护效果。电源SPD的连接线必须采用多股铜芯线,截面积严格按标准:Ⅰ级≥16mm²、Ⅱ级≥10mm²、Ⅲ级≥4mm²。现场常见错误是用6mm²线连接Ⅰ级SPD,这会导致雷电流通过时导线熔断。接地线长度必须控制在0.5米以内,每增加1米长度,残压会升高约1kV。实际案例:某数据中心因SPD接地线长达3米,导致雷击时设备端实测残压高达6kV,远超设备耐受值。

定期检测是保证SPD有效性的关键。必须配备专用的SPD测试仪(如FLUKE的SPD-100),每季度测量压敏电压U1mA,偏差超过±10%就必须更换。重要数据:当SPD的漏电流>20μA时,说明内部元件已劣化,即便指示灯正常也应该立即更换。对于气体放电管型SPD,要用500V兆欧表测量极间绝缘电阻,低于10MΩ即判定失效。

特殊环境的选型要特别注意。化工区存在腐蚀性气体时,必须选用不锈钢外壳的SPD(如DEHN的BLITZDUCTOR系列)。高原地区(海拔>2000m)要修正电压参数,海拔每升高100米,Uc值要提高1%。光伏系统必须选用直流专用SPD(如PHOENIX的VAL-MS 600VDC),交流SPD不能用在直流侧,否则会立即损坏。

SPD后备保护器的选择有讲究。每级SPD前必须串接熔断器或断路器,额定电流按1.5倍SPD更大持续工作电流选取。常见错误是直接使用63A空开保护32A的SPD,这会导致过电流时不能及时断开。实测数据:当采用gG型熔断器时,分断时间比断路器快3-5ms,这对保护SPD自身安全更有利。

多级SPD配合需要计算。当总配电柜与分配电柜距离<15米时,建议取消中间的Ⅱ级SPD,否则会产生能量竞争。能量配合的计算公式必须掌握:二级SPD的Up值必须比前一级低至少20%。实际案例:某工厂在总配电和分配电都安装8/20μs 40kA的SPD,结果雷击时二级SPD完全不动作,就是因为没有形成有效的能量分级。

SPD的失效模式必须提前预防。压敏电阻型SPD失效时可能短路起火,因此必须搭配热脱扣装置。现场检查要点:SPD外壳温度超过60℃就存在隐患,可以用红外测温仪快速筛查。对于重要场所,建议采用具有遥信触点的SPD(如ABB的OVR系列),一旦劣化能立即发出报警信号。

雷击风险评估决定防护等级。先用滚球法计算建筑物需保护的雷击次数N,当N>0.05次/年时,必须安装Ⅰ级SPD。具体算法:N=Ng×Ae×10^-6,其中Ng是地区雷暴日数(气象局可查),Ae是等效截收面积。工业现场实测发现,高度超过15米的钢结构厂房,即使不在山顶也应按高风险场所配置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