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网网格敷设规范要点解析与施工指南

 防雷知识    |      2025-06-01 11:30:22

image

接地网网格敷设是防雷工程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雷电泄流效果和人员设备安全。实际施工中常遇到土壤电阻率高、网格间距不合理、材料选型不当等问题,这里直接给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土壤处理决定接地电阻的关键因素。遇到高电阻率土壤时,优先采用降阻剂与换土结合的方式。具体操作:开挖沟槽后先铺设10cm厚度的降阻剂(推荐钠基膨润土型),再回填混入木炭粉的黏土(比例1:5),分层夯实至原地面标高。实测数据显示,这种方法在砂质土壤中可使工频接地电阻降低40%以上。对于岩石地区,采用爆破成坑后填充化学降阻模块(如GFL系列),模块间距保持3倍直径以上,避免屏蔽效应。

网格尺寸必须根据防护等级动态调整。一类防雷建筑坚持5m×5m网格标准,但二类、三类可以灵活处理。在变电站等关键区域,将网格加密至3m×3m,同时在外围扩展等电位环。实际案例表明,当网格边长超过10m时,跨步电压会骤增2-3倍,必须增加均压带。简单记忆口诀:"一类五乘五,二类可加二,三类不过十"。

材料选择要兼顾导电性和耐腐蚀。镀锌扁钢仍是主流,但要注意锌层厚度必须≥65μm(实测方法:用磁性测厚仪检测)。沿海地区改用TP2紫铜带(截面积不小于50mm²)时,接头必须采用放热焊接,普通压接点三年内腐蚀率达70%。地下连接处涂抹导电防腐胶(如Penetrox A-13)可延长寿命5-8年。

焊接工艺直接影响泄流能力。推荐采用双面搭接焊,搭接长度不小于扁钢宽度的2倍。关键数据:焊缝长度<10cm时,雷电流通过能力下降30%。现场快速检测法:用500A直流大电流仪测试,压降超过2mV即需补焊。转角部位采用弧形过渡(半径>20cm),避免直角弯造成集肤效应。

网格埋深不是越深越好。常规区域保持0.6-0.8m即可,冻土区要低于冻结线0.3m。有个误区:认为深埋能降阻,实测数据表明,超过2.5m后降阻效果不再明显,反而增加施工成本。特殊技巧:在经常干旱地区,沿网格走向每5m埋设一个渗水陶罐(直径30cm),雨季储水可维持接地电阻稳定。

测试点设置要科学合理。每个独立网格至少设2个测试井,位置选在网格对角线上。井体结构:内径≥80cm的PVC管,底部预留30cm碎石层,测试端子用304不锈钢螺栓(M10规格),高出井底20cm。重要提示:测试线必须采用6mm²多股铜线,禁止使用单芯线,避免影响高频雷电流测试结果。

等电位连接常被忽视的关键点。所有接地引下线与网格连接处必须加装SPD后备保护器(如DEHNguard系列)。钢立柱接地必须采用可拆卸的接地卡箍,方便后期检测。实测案例:未做等电位连接的机房,雷击时设备间电位差可达15kV,加装25mm²铜编织带后降至500V以下。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回填土必须过筛去除石块,每30cm分层夯实,密实度达到90%以上。隐蔽验收时重点检查:网格对角电阻差≤10%,导通电阻<0.05Ω。实用工具推荐:使用接地网专用检测仪(如Fluke 1625)做网格完整性测试,脉冲电流法比传统摇表准确度高3倍。

防机械损伤的保护措施。穿越道路时改用SC50镀锌钢管保护,两端做喇叭口处理。农业区在网格上方铺设红色警示带(距地面20cm处),施工区加装50mm厚混凝土保护板。经验数据:未做保护的接地体,机械损坏率高达60%,保护后降至5%以下。

季节性维护重点不同。旱季前测量接地电阻并记录,雨季结束后检查连接点腐蚀情况。发现电阻值上升10%以上时,采用深井灌注饱和盐水法(钻孔直径15cm,深度3m,注入20kg工业盐)。注意:该方法会使接地体腐蚀加速,需配合防腐处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