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雷系统作为保障建筑安全及人员财产安全的关键设施,其维护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日常巡检的基础操作到故障处理的专业措施,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技术要点与实践规范,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
防雷系统的日常巡检是维护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检查接闪器时,需借助望远镜或登高设备,细致查看避雷针、避雷带的外观状况。重点留意是否存在锈蚀、断裂或变形等问题:对于锈蚀部位,可先用钢丝刷清理表面锈迹,再涂抹防锈漆进行防护;若构件出现严重断裂或变形,则需及时更换,避免因结构损坏影响接闪效果。同时,要检查避雷带支持卡的安装状态,查看是否有松动现象,并确认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一般来说,水平直线部分的间距应控制在0.5 - 1.5米,垂直部分为1.5 - 3米,转弯部分则为0.3 - 0.5米,若发现支持卡松动,需立即拧紧固定螺栓,确保避雷带安装牢固。
引下线的检查同样至关重要。需重点关注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的连接部位,查看连接是否牢固,有无锈蚀、脱焊等现象。若连接处出现锈蚀,应先进行打磨处理,去除锈迹后重新焊接,焊接时必须保证焊接长度符合技术标准:扁钢与扁钢搭接时,搭接长度应为扁钢宽度的2倍,且需三面施焊;圆钢与圆钢搭接时,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进行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搭接时,同样以圆钢直径的6倍作为搭接长度,并双面施焊。此外,还需检查引下线是否被外物损伤,对于明敷的引下线,要查看保护管是否完好,若有损坏需及时修复或更换,防止引下线因外部因素影响导电性能。
接地装置的检查维护对防雷系统的有效性有着重大影响。测量接地电阻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操作时需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并选择在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季节,如雨后进行测量。通常情况下,一般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0Ω。若测量值超过标准,可采取增加垂直接地极、水平接地极,或在接地极周围添加降阻剂等措施。降阻剂应选择长效、环保型产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均匀包裹在接地极周围,以确保降阻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要检查接地极和接地线是否存在腐蚀、断裂现象。对于地下部分的接地装置,可每3 - 5年通过开挖检查坑的方式进行查看,若发现接地极腐蚀严重,需及时更换;若接地线出现断裂,应重新进行焊接。此外,还需注意接地装置周围的环境变化,防止因土方开挖、堆积重物等行为对接地装置造成破坏,影响接地系统的完整性。
等电位连接是防雷系统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全面检查建筑物内的金属管道、设备、构件等与等电位端子板的连接情况,确保连接可靠,连接导线无松动、断裂现象。特别是卫生间、厨房等潮湿场所的等电位连接,更要作为检查重点,保证金属水管、金属浴盆等与等电位端子板实现有效连接。若发现连接导线松动,应重新拧紧螺栓;若导线断裂,则需更换新的导线。同时,要检查等电位端子板是否存在锈蚀问题,如有锈蚀,可用砂纸打磨干净后涂抹防锈漆,防止端子板因锈蚀影响导电性能,确保等电位连接的有效性。
防雷系统的电气线路和设备检查也不容忽视。首先要检查浪涌保护器(SPD)的运行状态,查看其指示灯是否正常。若指示灯显示故障,需使用专业仪器对SPD的参数进行检测,如压敏电压、泄漏电流等。当SPD性能下降或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同型号、同规格的产品。更换时,需先断开电源,按照正确的接线方式连接新的SPD,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安全事故。此外,还要检查防雷系统的电气线路,查看电线电缆是否有破损、老化现象,尤其要注意线路接头处的连接情况,查看是否牢固,有无发热、打火痕迹。若发现电线电缆破损,可先用绝缘胶带进行包扎,若破损严重则需更换新的线缆;对于老化的线路,为确保用电安全,要进行整体更换。
为实现防雷系统的科学管理,需建立完善的档案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每次巡检、检测的时间、内容、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更换的防雷设备和部件,要准确记录其型号、规格、更换时间等信息。通过建立完整的档案,便于跟踪防雷系统的运行状况,为后续的维护管理提供数据参考,使维护工作更具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时,要定期对维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防雷系统的结构、原理和维护管理要点,掌握常见故障的排查和处理方法,提高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除了定期的维护检查,在特殊天气后也需及时对防雷系统进行专项检查。例如,暴雨、雷电天气过后,要仔细查看接闪器、引下线是否因雷击导致损伤,检查SPD是否因过电压冲击而失效。及时发现并处理因恶劣天气造成的系统隐患,能够确保防雷系统在下次灾害来临时正常工作,充分发挥其防护作用,为建筑物及人员财产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在实际的防雷系统维护管理工作中,需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从细节入手,以专业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通过规范的日常巡检、科学的维护措施、完善的档案管理以及专业的人员培训,构建全面的防雷系统维护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