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系统性能检测标准这些关键检测要点决定防雷效果

 防雷知识    |      2025-07-30 10:25:27

image

雨季前的防雷检测:别让“看起来没问题”变成隐患

每年汛期来临前,很多企业和物业都会安排防雷检测,但不少人做完检测后仍心里没底“接地电阻测了,符合要求,但真的能防住雷吗?”其实,防雷效果的核心不是“测了什么”,而是“测对了什么”。那些直接决定防雷有效性的关键细节,往往藏在“常规检测”的盲区里。接下来,我会用一线检测的真实经验,拆解6个能直接落地的检测要点,帮你把“走过场”的检测变成“能兜底”的防护。

接闪器: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覆盖到所有该保护的地方”

接闪器是防雷的“关”,但很多人只关注“高度够不够”,却忽略了“保护范围有没有盲区”这是90%的接闪器失效的根源。

实际操作中,你需要做3件事:
先摸清楚屋顶所有“突出物”:空调外机、通风口、卫星天线、太阳能板,甚至是屋顶的女儿墙压顶(如果是金属的),这些都是雷电容易击中的目标。用激光测距仪测每个突出物的高度和位置,再用手机里的“防雷保护范围计算APP”(比如“雷安宝”)输入接闪器的高度、滚球半径(一类建筑30米,二类45米,三类60米),直接算出保护范围的边界。比如,一栋二类防雷建筑的避雷针高12米(屋顶高20米,总高32米),滚球半径45米,保护范围的水平半径是√(45² - (45-12)²)=√(2025-1089)=√936≈30.6米。如果屋顶的空调外机在35米外,说明没覆盖到,必须在空调附近加一根1米高的短针(总高21米),再算一次此时保护半径变成√(45² - (45-1)²)=√(2025-1936)=√89≈9.4米,刚好覆盖空调。
再检查接闪器的“完整性”:爬上去摸避雷带的接头,有没有脱焊(比如用手掰一下,能晃动的就是没焊牢);避雷针的针尖有没有被腐蚀(比如不锈钢针尖变成“锈尖”,或者镀锌针尖的锌层脱落露出铁皮);避雷带的支架有没有松动(比如用螺丝刀撬一下,支架能歪的话,风大时会把避雷带扯断)。
最后确认“接地连接”:用毫欧表测接闪器和引下线的连接电阻比如避雷针底部的法兰盘和引下线的螺栓连接,电阻必须≤0.1欧。如果超过,说明接触不良,要把螺栓拧开,用砂纸打磨接触面的氧化层,再重新拧紧。

引下线:不是“有就行”,而是“全程不通断”

引下线是“传导雷电的通道”,如果中间断了,再好用的接闪器和接地体都是摆设。我曾遇到过一个工厂,接地电阻测出来是0.8欧(符合一类建筑要求),但雷击时还是烧了配电柜后来拆开墙面发现,引下线的钢筋被装修时切断了,只用铁丝绑了一下,电阻高达50欧,雷电根本传不到接地体。

实际检测时,你需要“分段测连通性”:
从接闪器底部开始,每2米测一段引下线的电阻(用毫欧表,红表笔接上端,黑表笔接下端)。比如,引下线是墙内的钢筋,你可以用钢筋探测仪找到钢筋的位置,在墙上打两个小孔(间距2米),把毫欧表的探针插进去接触钢筋,电阻必须≤0.1欧。如果某一段电阻突然变成几欧甚至几十欧,说明钢筋断了或者接头松了。
再检查引下线的“固定和隔离”:引下线的固定卡子间距必须≤1.8米(比如墙上的明装引下线,卡子松了会被风吹得摇晃,时间长了会断);引下线和旁边的电线、水管要保持≥10cm的距离(如果靠得太近,雷电通过时会感应出高电压,击穿电线绝缘层)。

接地体:不是“电阻低就行”,而是“散流稳定不腐蚀”

接地电阻是防雷检测的“必测项”,但很多人只看“数值达标”,却忽略了“电阻的稳定性”和“接地体的腐蚀情况”比如,某小区的接地电阻雨季测是1.2欧(符合二类要求),旱季变成3.5欧(超过标准),结果夏天雷击时烧了电梯控制柜。

实际操作中,你需要做3步验证:
首先测“季节系数”:在雨季(比如6-8月)和旱季(比如12-2月)各测一次接地电阻,差值不能超过20%。比如雨季是1欧,旱季最多只能到1.2欧。如果超过,说明接地体的散流能力受土壤湿度影响太大,要加接地极(比如每增加1欧,加2根2.5米长的镀锌角钢,间距5米)。
然后查“腐蚀程度”:挖开接地体的一端(比如接地极的顶部,埋深0.8米处),用游标卡尺测接地体的厚度。比如原扁钢厚度是5mm,现在只剩3mm,说明腐蚀率达到40%(超过30%的临界值),必须更换因为腐蚀会让接地体的截面积变小,电阻升高,甚至断裂。
最后测“跨步电压”:对于加油站、变电所这些人员密集的场所,要测接地体周围的跨步电压(用电压表测地面上相距0.8米的两个探针之间的电压),必须≤40V。如果超过,要在接地体周围铺50cm厚的碎石层(降低土壤电阻率),或者加均压带(用扁钢把接地体连起来,分散电流)。

SPD:不是“装了就行”,而是“状态有效不失效”

SPD(浪涌保护器)是“电子设备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很多人装完就不管了,直到设备被雷击才发现SPD已经劣化。我曾遇到过一个写字楼,总配电箱里的SPD已经红了(劣化指示),但物业没注意,结果雷击时烧了10层的电脑。

实际检测时,你需要“查3个关键”:
先看“参数匹配”:SPD的标称放电电流In要符合所在区域的雷暴强度比如高雷区(年雷暴日≥40天)的总配电箱,In要≥20kA;中雷区(20-40天)≥15kA;少雷区(≤20天)≥10kA。再看SPD的电压保护水平Up,必须≤被保护设备的耐受电压比如计算机的耐受电压是1.5kV,SPD的Up就得≤1.5kV(可以看SPD的铭牌,比如“Up:1.2kV”就符合)。
再测“接线和接触”:SPD的接线长度必须≤0.5米(比如相线从母线到SPD的距离,太长会增加残压,削弱保护效果);用万用表测SPD端子的接触电阻,必须≤0.01欧(如果端子氧化,电阻会变大,要拆开用酒精擦干净,再用线鼻子压接)。
最后查“劣化状态”:看SPD的指示窗绿色是正常,红色或黄色是劣化(不同品牌可能相反,一定要看说明书);用漏电流测试仪测SPD的漏电流,必须≤20μA(超过说明SPD内部的压敏电阻老化,要更换)。

等电位连接:不是“连了就行”,而是“电阻足够小”

等电位连接是“防感应雷和跨步电压的关键”,但很多装修时会把金属构件的连接切断比如卫生间的金属水管,本来连在等电位端子板上,装修时换了PPR管,就断了,结果有人洗澡时被感应雷电到。

实际检测时,你需要“测所有金属构件”:
用万用表的欧姆档(更好用毫欧档)测金属门窗、水管、煤气管、空调外机外壳和等电位端子板之间的电阻,必须≤0.1欧。比如,测卫生间的金属花洒:红表笔接花洒,黑表笔接卫生间的等电位端子盒(一般在洗手池下方),如果电阻是0.05欧,没问题;如果是1欧,说明连接松了,要把连接卡子拧紧(不能用焊接,会腐蚀水管)。
再检查“等电位端子板的连接”:等电位端子板必须和接地体直接连接(用≥16mm²的铜线),电阻≤0.1欧。如果端子板是用铝线接的,要换成铜线铝线容易氧化,电阻会越来越大。

环境适配:不是“按标准来就行”,而是“适应现场条件”

防雷装置的效果,还要看“能不能抗住现场的环境考验”比如高山上的避雷针,要抗风;化工厂的接地体,要抗腐蚀;海边的引下线,要抗盐雾。

实际操作中,你需要“针对性检查”:
如果是高山或楼顶的接闪器:用测力计测接闪器的抗风能力比如避雷针的支架,要能承受10级风(约25m/s)的拉力,用测力计拉支架,拉力≥500N才合格(如果支架摇晃,要加斜撑)。
如果是化工厂或海边的接地体:用涂层测厚仪测接地体的镀锌层厚度热镀锌层必须≥65μm(海边要≥80μm),如果不够,要换成不锈钢接地体(304或316材质)。
如果是地下室的引下线:检查引下线的防潮处理比如墙内的引下线,要裹一层沥青或防水胶带,避免地下水腐蚀钢筋(如果钢筋生锈,电阻会升高)。

最后:检测不是终点,而是“闭环整改”

很多人把检测当成“交报告”的流程,但真正有效的防雷是“检测-整改-验证”的闭环。比如:
检测出接闪器没覆盖到通风口,要加一根短针,整改后再用激光测距仪测一次,确认覆盖;
检测出引下线断了,要重新焊接,再用毫欧表测连通性;
检测出SPD劣化了,要换成新的,再用漏电流测试仪测一次;
检测出等电位电阻大了,要拧紧卡子,再用万用表测电阻。

另外,一定要做好“记录追溯”:每一次检测都要拍照片(比如接闪器的位置、引下线的腐蚀情况、SPD的指示窗),用GPS定位检测点,记录检测日期和数值。下次检测时对比,比如接地电阻每年增加0.5欧,就要预警“明年可能超过标准,得提前加接地极”。

防雷检测的核心,从来不是“符合标准数值”,而是“解决实际风险”。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比如接闪器的盲区、引下线的断点、SPD的漏电流,才是决定防雷效果的关键。把这些细节做到位,才能在雨季来临时,真正睡个踏实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