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设施检修必须从接地系统开始检查,这是整个防雷体系的基础。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接地电阻时,数值必须小于10欧姆,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以放宽到30欧姆。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接地极锈蚀的问题,特别是埋地部分。处理方法是挖开接地极连接处,用角磨机打磨露出金属光泽,涂抹导电膏后重新连接。沿海地区要特别注意采用热镀锌材料,普通镀锌层在盐雾环境下两年就会腐蚀失效。
接闪器的检查要抓住三个关键点:高度、覆盖范围和连接可靠性。用测高仪确认接闪杆高度是否符合滚球法保护范围要求,重点检查接闪带转弯处的弧度半径是否大于90度。常见问题是接闪带支架间距过大,规范要求直线段不超过1米,转弯处不超过0.5米。发现支架缺失时,不要简单用膨胀螺栓固定,应该采用焊接或专用防雷卡具,确保机械强度能承受10级风力。
引下线的检测最容易被忽视。用钳形电阻测试仪测量每根引下线的导通性时,电阻值不应大于0.2欧姆。实际作业中经常发现引下线在距地面1.8米处缺少绝缘保护,这个高度正好是人体易接触范围。解决方法是用UPVC管做绝缘套管,管壁厚度不小于3mm。老旧建筑常见砖墙内的引下线被抹灰层完全覆盖,这种情况需要用墙体探测仪定位后凿开检查。
浪涌保护器的检测要抓住三个时间节点:雷雨季节前、雷击后和每年定期检测。用SPD测试仪测量压敏电压时,偏差超过10%就必须更换。常见错误是将不同型号的SPD混用,特别是开关型和限压型并联使用会导致保护失效。正确做法是在总配电柜安装Ⅰ级试验的开关型SPD,分配电箱用限压型,两者之间保持至少10米的电缆距离形成能量配合。
等电位连接的检查要重点注意卫生间和机房。用毫欧表测量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到金属管道的电阻,数值大于0.03欧姆就需要整改。实际施工中经常发现淋浴房的金属扶手没有接入等电位系统,这是重大隐患。处理方法是采用6平方毫米的黄绿双色线做跨接,连接处要用不锈钢防松垫片。数据中心常见的错误是把防静电地板支架当作等电位连接点,实际上必须单独敷设铜排接地网。
防雷检测数据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测量接地电阻时,辅助接地极必须打在土壤条件一致的区域,避免在水泥地面上测量。常见作弊手法是把电流极插在潮湿的绿化带,电压极插在干燥处,这样测出的数据会虚假偏低。正确做法是三点成直线布置,间距大于20米,遇到混凝土地面时要用钻机打孔至原生土层。
雷击风险评估要重点关注三类建筑物:高度超过60米的建筑、年雷暴日超过40天的地区建筑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实际操作中要用雷击密度图结合建筑物特征尺寸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当N>0.05次/年时必须安装防雷装置。常见错误是忽视周边环境变化,比如新建高层建筑后改变了原有建筑物的保护范围,这种情况需要重新进行滚球法计算。
防雷设施维护记录必须包含六个要素:检测日期、检测人员、使用仪器型号、检测数据、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常见问题是记录过于简单,只写"正常"二字,这样的记录在法律纠纷中毫无价值。正确做法是记录具体数值,比如"接闪带过渡电阻0.15欧姆,支架间距0.8米",并附上现场照片。维护档案保存期限不应少于5年,重要建筑应保存。
防雷检测人员的操作安全经常被忽视。在屋顶作业时必须系双重保护安全带,禁止在雷雨天气进行检测。常见违规操作是单手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正确姿势是右手操作仪器,左手背在身后防止形成回路触电。检测SPD时要先断开电源,用放电棒对线路充分放电,残余电压必须低于36V才能开始作业。
防雷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使用寿命。接闪带宜选用直径8mm的镀锌圆钢,截面积不得小于50mm²。常见偷工减料是用6mm的圆钢代替,这种材料在雷电流冲击下可能熔断。引下线推荐采用40×4mm的镀锌扁钢,焊接处要作防腐处理。市场上有些劣质镀锌材料锌层厚度不足80μm,用涂层测厚仪检测不合格的要立即更换。
防雷设施与其他系统的配合很重要。监控系统的防雷常被忽视,正确做法是在摄像头端和监控室端各安装一套SPD,采用视频、电源、控制三合一保护器。光伏电站的防雷要特别注意组件边框的接地,每块组件都要用4mm²的铜缆连接到接地网。常见错误是把逆变器的接地与防雷接地混用,这会导致雷电流窜入设备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