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性能测试的核心在于接地电阻的准确测量。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时,必须确保测试点与接地极之间的连接可靠。实际操作中,先将测试仪的两个辅助电极打入地下,与接地极形成直线排列,间距保持在5-10米。测试前要清除接地极表面的锈蚀,用砂纸打磨露出金属光泽。测量时选择土壤湿润的时段进行,若干旱季节需在测试点周围浇水,确保土壤导电性。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欧姆,重要场所要求小于4欧姆。若测试值偏高,可通过增加接地极数量或使用降阻剂来改善。
浪涌保护器的性能测试需要专用设备。使用SPD测试仪时,首先断开电源,将测试线正确连接到SPD的接线端子上。测试项目包括限制电压、漏电流和绝缘电阻。限制电压测试时,模拟8/20μs波形冲击电流,记录SPD两端的残压值,应符合设备标称值。漏电流测试应在SPD接入电网状态下进行,正常值应小于1mA。绝缘电阻测试使用500V兆欧表,阻值应大于100MΩ。测试中发现异常SPD必须立即更换,不可继续使用。
接闪器的检测重点在几何尺寸和安装位置。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接闪针高度,确保其保护范围覆盖被保护物。按照滚球法计算保护半径,对于高度超过60米的建筑物,应采用网格法设计接闪系统。检查接闪带时,测量其直径不应小于8mm,镀锌层厚度不小于65μm。接闪器与引下线的连接必须采用焊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焊接处要做防腐处理。接闪器应保持尖锐,不得有弯曲或锈蚀导致的钝化现象。
引下线检测要注意路径和间距。使用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每根引下线的过渡电阻,值应小于0.03Ω。检查引下线敷设是否笔直,转弯处弯曲半径不小于90度。引下线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一类防雷建筑不超过12米,二类不超过18米,三类不超过25米。测试时重点检查与金属门窗、管道的等电位连接情况,使用微欧计测量连接电阻,值应小于0.2Ω。发现锈蚀严重的引下线应及时更换,更换时要保证新旧导体可靠连接。
等电位连接的测试使用毫欧表最为准确。选择被测点两端作为测试点,表笔要紧贴金属表面。等电位连接电阻值应小于0.03Ω,对于信息系统机房等特殊场所要求小于0.01Ω。测试时要注意排除接触电阻的影响,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检查连接导体的截面积,铜材不小于16mm²,钢材不小于50mm²。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要测试结构柱内主筋的电气连续性,使用钢筋探测仪定位主筋位置后,在上下两层楼板间测量电阻。
土壤电阻率测试是防雷设计的基础数据。使用四极法测量时,四个电极按直线等距排列,间距通常取5米。测试深度约为电极间距的1.5倍。测量前要记录土壤湿度情况,干燥季节需在测试区域浇水。测试数据要换算成季节系数修正值,雨季取1.3-1.8,旱季取1.8-2.5。测得电阻率后,根据公式ρ=2πaR计算,其中a为电极间距,R为测试电阻值。高电阻率土壤(大于500Ω·m)需考虑使用化学降阻剂或增加接地极深度。
防雷检测报告编制要注重数据真实性。每个测试点的原始数据必须记录,包括测试时间、环境温湿度、使用仪器型号及编号。报告应附测试点平面示意图,标明所有测试位置。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的对比要直观,可采用表格形式列出。对于不合格项,要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如"3号引下线过渡电阻0.05Ω,建议重新做跨接处理"。报告必须有检测人员签名和检测单位盖章,同时注明下次检测日期。
检测仪器的日常维护直接影响测试精度。接地电阻测试仪每月要做一次对比测试,使用标准电阻箱验证。钳形表要定期消磁,避免剩磁影响测量。兆欧表的测试线要检查绝缘层是否完好,必要时用绝缘胶带修补。所有仪器每年必须送计量部门检定,检定证书要妥善保管。现场测试时,仪器要放置在干燥平整处,避免阳光直射。测试线使用后要整齐缠绕,防止内部导线断裂。
现场安全操作规范必须严格执行。检测前要确认断电情况,使用验电器验证无电。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屋顶检测要穿防滑鞋。雷雨天气严禁开展检测工作。测试时若发现异常发热或放电现象,应立即停止检测并排查原因。检测人员要穿戴绝缘手套和鞋,随身携带急救包。与带电设备保持安全距离,10kV以下不小于0.7米,35kV不小于1米。检测完成后要恢复所有拆卸的部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防雷装置检测周期有明确要求。一类防雷建筑物每6个月检测一次,二类每年一次,三类每两年一次。易燃易爆场所不论防雷等级都需每半年检测。检测时间宜选择雷雨季节前,南方地区3-4月,北方地区4-5月。新建建筑物应在竣工验收时进行检测,改造后的建筑物需重新检测。对于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整改后7天内要安排复检。检测记录至少保存5年,重要场所的检测资料应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