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雷方案全方位保护您的安全

 防雷知识    |      2025-05-09 10:04:39

image

雷电灾害是自然界更具破坏力的现象之一,每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套完整的综合防雷方案应当包含外部防雷、内部防雷和接地系统三大要素,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建筑物外部需要安装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的防雷系统,内部则需要完善的等电位连接和电涌保护装置。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雷电防护体系。

接闪器的选择和安装直接影响防雷效果。对于普通住宅,建议采用富兰克林避雷针,安装高度要超出建筑物更高点至少0.5米。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按照滚球法计算,以45米为半径的球体从避雷针顶端滚过,球体接触不到的建筑部分都在保护范围内。金属屋顶可以直接作为接闪器使用,但厚度必须达到4mm以上,且与引下线可靠连接。接闪器的材料要选用耐腐蚀的不锈钢或镀锌钢材,直径不小于12mm。

引下线的布置要遵循最短路径原则。每栋建筑至少需要两根引下线,大型建筑每20米周长就要增加一根。引下线要沿建筑外墙直线敷设,避免直角转弯。推荐使用40×4mm的镀锌扁钢或直径8mm的镀锌圆钢。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的连接必须采用焊接,焊接长度不小于100mm,焊接处要做防腐处理。在人员可接触的高度(通常2.7米以下),引下线要加装PVC保护管。

接地系统是防雷工程的核心。接地电阻值要求小于10欧姆,重要场所要小于4欧姆。采用垂直接地极时,建议使用50×50×5mm的镀锌角钢,长度2.5米,间距5米。水平接地体推荐使用40×4mm镀锌扁钢,埋深0.8米。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以采用降阻剂或增加接地极数量。所有接地极之间要用扁钢可靠连接,形成闭合环路。接地装置要远离建筑物出入口和人行通道,距离不小于3米。

等电位连接是内部防雷的关键措施。建筑物内的金属管道、电缆桥架、设备外壳等都要与接地系统可靠连接。建议使用16mm²的铜导线作为等电位连接线。在卫生间、厨房等潮湿场所,要设置局部等电位端子箱,将所有可导电部分连接在一起。等电位连接的接头要使用铜鼻子压接,接触面要打磨干净并涂抹导电膏。

电涌保护器的选型和安装直接影响设备安全。总配电箱要安装Ⅰ级试验的开关型SPD,标称放电电流In不小于20kA。分配电箱安装Ⅱ级试验的限压型SPD,In不小于10kA。重要设备前端安装Ⅲ级试验的SPD,In不小于5kA。所有SPD都要有可靠的接地,接地线长度不超过0.5米。SPD的连接线要短而直,避免形成环路。建议每年雷雨季节前检查SPD的劣化指示窗口,发现失效立即更换。

弱电系统的防雷保护需要特别注意。网络线、电话线、视频线等进入建筑物前要安装专用的信号SPD。天馈线要在进入设备前安装同轴SPD。监控系统的摄像头要单独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机房要设置均压环,用30×3mm的铜排沿墙面敷设,所有机柜、设备都要与均压环连接。弱电系统的接地要采用单点接地方式,避免形成接地环路。

日常维护是确保防雷系统有效的保障。每年雷雨季节前要全面检查防雷装置,重点检查接闪器是否完好、引下线是否断裂、接地电阻是否达标。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时,要确保辅助接地极与被测接地极距离足够远。检查所有连接点是否牢固,焊接处是否锈蚀。保持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湿润,可以显著降低接地电阻。建立防雷装置检查档案,记录每次检测的数据和发现的问题。

特殊场所的防雷需要特别设计。油库、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要采用独立避雷针,保护范围要覆盖整个区域。通信基站要在天线支架安装避雷针,所有金属构件都要可靠接地。太阳能光伏系统要在直流侧和交流侧都安装SPD,组件边框要接地。风力发电机叶片要安装接闪器,机舱要设置等电位连接板。这些特殊场所的防雷系统要每半年检查一次。

遇到雷雨天气时的应急措施也很重要。室内要关闭门窗,远离金属管道、电线等导体。不要使用有线电话,拔掉电器插头。室外要立即寻找封闭建筑物躲避,远离高大树木、电线杆等。如果感到头发竖起或皮肤刺痛,说明可能即将遭受雷击,要立即蹲下,双脚并拢,双手抱膝,尽量减少与地面接触面积。汽车是相对安全的避雷场所,但要关闭车窗,不要触碰金属部件。

农村地区的防雷要因地制宜。自建房可以在屋脊安装简易避雷针,用直径8mm的钢筋制作,通过引下线连接到接地极。接地极可以用废旧金属农具制作,埋设在潮湿的低洼处。电视天线要安装放电间隙,天线杆要可靠接地。牲畜棚的金属围栏要分段接地,避免跨步电压伤害。打谷场等开阔场地要设置避雷亭,供农忙时躲避雷雨。

防雷工程的施工质量至关重要。焊接要饱满无虚焊,焊接处要涂刷防锈漆。埋地部分要避开地下管线,必要时开挖前要探测。所有连接点要使用不锈钢螺栓紧固,接触面要打磨光亮。隐蔽工程要拍照存档,方便日后检修。施工完成后要全面测试,特别是接地电阻和等电位连接电阻要符合规范要求。建议聘请专业防雷检测机构进行竣工验收。

防雷知识的普及同样重要。学校要开设防雷安全教育课程,社区要定期组织防雷演练。企业要对员工进行防雷培训,特别是户外作业人员要掌握应急避险方法。家庭要制定防雷应急预案,准备应急照明和通讯设备。通过多渠道宣传,提高全民的防雷意识和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