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检测技术守护建筑安全的关键

 防雷知识    |      2025-05-19 10:26:58

image

建筑防雷检测必须从接闪器开始着手。检测接闪带时要用游标卡尺测量直径,确保圆钢直径不小于8mm,扁钢截面积不小于48mm²且厚度不小于4mm。检查接闪带支撑卡间距时,普通平屋顶建筑间距不得超过1米,转角处支撑卡间距要控制在0.5米以内。对于高层建筑,要特别注意女儿墙接闪带的完整性,任何断裂都必须记录并要求整改。

避雷针的检测要重点关注其保护范围。使用滚球法计算时,要确保建筑物所有易受雷击部位都在保护范围内。检测时携带激光测距仪实地测量避雷针高度,并与设计图纸核对。特别注意避雷针基座的防腐处理,发现锈蚀面积超过30%就必须更换。对于化工企业等特殊场所,避雷针要额外增加1米的安全高度。

引下线的检测要逐条进行。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每根引下线的过渡电阻,正常值不应超过0.2Ω。检查引下线间距时,一类防雷建筑不得超过12米,二类不超过18米,三类不超过25米。在检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下线与接闪带、接地装置的连接质量,使用力矩扳手检查连接螺栓的紧固程度,确保扭矩达到设计要求。

接地装置的检测是防雷系统的核心。使用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时,要确保电流极和电压极的布置符合规范要求,一般电流极距被测接地体40米,电压极距接地体20米。对于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以采用添加降阻剂或使用深井接地的方式改善接地效果。检测时要记录土壤湿度情况,因为这会显著影响测量结果。

等电位连接的检测要特别注意金属管道的跨接。使用微欧计测量等电位连接带的电阻值,要求不超过0.03Ω。检查配电箱、金属门窗等部位与防雷装置的连接情况,确保所有可能引入雷电流的金属构件都可靠接地。在机房等特殊场所,要检测防静电地板的接地情况,使用表面电阻测试仪测量时,阻值应在10^5-10^8Ω之间。

浪涌保护器的检测要分步进行。首先目测检查SPD外观是否有烧灼痕迹,然后使用专用测试仪测量其关键参数。特别注意限压型SPD的压敏电压,与标称值偏差不应超过10%。检测电源SPD时,要记录其安装位置、级间配合情况以及与接地系统的连接状况。对于信号SPD,要检测其插入损耗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检测数据记录必须规范完整。每项检测结果都要记录测量时的环境温湿度、使用仪器型号及编号、测量方法等关键信息。建立检测点位分布图,对每个检测点进行编号管理。特别要记录不合格项的具体情况,包括位置、问题描述以及整改建议。检测报告要包含清晰的现场照片,重点展示关键连接点和问题部位。

检测仪器必须定期校准。接地电阻测试仪、绝缘电阻测试仪等关键设备要每年送计量部门校准一次。现场检测时要携带仪器校准证书复印件。每次使用前要进行简单的功能检查,比如将接地电阻测试仪的两个测试极短接,观察是否能测出接近0Ω的电阻值。

检测人员安全防护不容忽视。登高检测时必须系好安全带,使用合格的绝缘梯。雷雨天气严禁进行户外检测作业。检测带电设备时要穿戴绝缘手套和绝缘鞋,使用绝缘工具。在易燃易爆场所检测时,要使用防爆型检测设备,并严格遵守场所的安全管理规定。

防雷检测要特别注意隐蔽工程的验收。在建筑施工阶段,要对接地装置敷设、引下线预埋等隐蔽工程进行过程监督和验收。使用钢筋扫描仪确认混凝土内引下线的位置和连续性。对于焊接点,要检查焊缝长度是否达到钢筋直径的6倍以上,并做好防腐处理。

检测周期要严格把控。一类防雷建筑物每半年检测一次,二类每年一次,三类每两年一次。但在雷雨季节前后要增加检测频次。对于发生过雷击事故的建筑,要在事故后立即进行全面检测。检测报告的有效期一般为12个月,过期必须重新检测。

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接闪带断裂要在24小时内完成临时修补,7天内完成性修复。接地电阻超标时,要立即采取添加降阻剂或增加接地极等措施。浪涌保护器失效必须当天更换。所有整改措施都要记录在案,并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测。

检测报告要具有可追溯性。报告编号要采用统一规则,包含年份、项目编号和序列号。检测数据要保存原始记录,包括手写记录和电子数据,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报告要由检测人员、审核人员和批准人员三级签字确认,并加盖检测单位公章。

防雷检测要注重细节。检查接闪带时要特别注意转角、接缝等易忽视部位。检测接地装置时,要检查接地极的埋深是否达到0.5米以上。对于明敷引下线,要检查其固定支架的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这些细节往往决定着防雷系统的整体效果。

检测人员要具备专业素质。检测团队至少要有两名持证人员,其中一人必须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检测人员要熟悉GB50057、GB/T21431等标准规范,掌握各类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每年要参加不少于16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

检测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检测作业指导书,规范每个检测环节的操作流程。建立检测设备管理制度,确保仪器状态良好。实施检测报告三级审核制度,保证报告质量。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持续改进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