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设施有效性检测方法超实用技巧让检测不踩坑

 新闻资讯    |      2025-07-31 12:00:19

image

防雷检测别踩坑:一线检测员的“干货操作手册”

上周在某工业园区检测时,负责运维的李工拍着胸脯说:“我们的接地电阻才0.6Ω,达标!”可当我用毫欧表夹住引下线与接地体的焊接点时,数值跳到了5.3Ω原来焊接处早已被土壤中的盐分腐蚀断开,之前测的“好电阻”其实是旁边消防水管的接地值。这不是个例,很多检测踩坑都源于“只看表面数据,不查实际连通”。防雷检测的核心是“验证有效性”,不是“走流程填表格”,下面这些我在一线摸爬滚打总结的技巧,看完就能直接用。

接地装置检测:别只盯“电阻值”,先查“连通性”

接地电阻达标只是基础,连通性才是接地有效的关键就算接地体埋得再深,引下线断了,电流也导不进大地。
操作步骤:
1. 找连接点:先查防雷引下线与接地体的焊接点(比如基础钢筋、人工接地极的连接处),如果是暗装,用金属探测器定位后,轻轻凿开表层水泥(别破坏结构),露出焊接部位。
2. 测接触电阻:用毫欧表(选0.01Ω分辨率的)夹住连接点的两端,读数如果超过0.03Ω,说明焊接不良或氧化比如我遇到过一个小区的引下线,焊接时没清掉钢筋上的锈,接触电阻高达2.1Ω,重新打磨焊接后降到0.02Ω。
3. 验证“全系统连通”:把接地电阻测试仪的“E极”接引下线顶部,“C极”接接地体远端,“P极”接中间位置(按规范,C极距E极至少20米,P极在E、C之间1/3处),如果测量值和直接测接地体的电阻差超过1Ω,说明引下线中间有断点。

避坑提醒:别用“摇表”测接触电阻!摇表是测绝缘电阻的,对毫欧级的接触电阻根本不准,必须用毫欧表(也叫“低电阻测试仪”)。

接闪器检测:别漏“动态保护范围”,用“滚球法”现场验证

很多人测接闪器只量“高度”和“间距”,却忽略了后来新增的障碍物比如楼顶加的广告牌、通讯天线,很可能挡住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操作技巧:
1. 用“滚球模拟法”快速排查:找一根长绳子,长度等于“滚球半径”(比如一类防雷建筑滚球半径30米,二类45米,三类60米),一端绑个重物(比如扳手),另一端固定在接闪器顶端。拉着绳子绕接闪器走一圈,看重物会不会碰到被保护的设备(比如空调外机、卫星天线)如果碰到,说明这个设备不在保护范围内,需要加接闪器或调整位置。
2. 用激光测距仪算“安全距离”:比如某二类建筑的接闪器高15米,被保护的风机高8米,水平距离5米。用滚球法公式算:保护半径r = √(h(2R - h)) - √((h - hx)(2R - (h - hx)))(h是接闪器高度,R是滚球半径,hx是被保护物高度)。代入数值:r=√(15×(90-15)) - √((15-8)×(90-7))=√1125 - √581≈33.5-24.1=9.4米。如果风机到接闪器的水平距离是5米<9.4米,说明在保护范围内;如果是10米,就超标了。

避坑提醒:别信“经验值”!比如有人说“接闪器高度是被保护物的2倍就行”,这是错的滚球法是符合规范的计算方式,不同防雷类别、不同高度的接闪器,保护范围差异很大。

浪涌保护器(SPD)检测:别只看“指示灯”,要测“残压+动作时间”

SPD的“故障指示灯”只是“坏了才亮”,但老化的SPD即使灯亮,也起不到保护作用。我遇到过一个酒店的SPD,指示灯全绿,但测残压时达到3.2kV(规范要求电源SPD残压≤2.5kV),后来拆开发现压敏电阻已经碳化如果真的遭雷击,这个SPD会直接把高电压传给空调主机,轻则烧主板,重则起火。
操作步骤:
1. 断电!断电!断电!:测SPD前一定要断开上级电源(比如拔下空气开关),避免触电。
2. 测残压:用SPD专用测试仪(选能输出8/20μs和10/350μs波形的),连接SPD的“输入”和“输出”端子,施加标称放电电流(比如电源SPD选10kA),读取残压值比如电源SPD残压≤2.5kV,信号SPD(比如网络、监控)残压≤1.5kV,超过就换。
3. 测温度:用红外测温仪测SPD的接线端子和外壳温度,如果比环境温度高10℃以上,说明接触不良或过载比如我测过一个工厂的SPD,端子温度45℃(环境28℃),拆开发现端子没拧紧,导线都烧黑了。
4. 查“安装位置”:SPD必须装在“被保护设备的前端”,比如机房的SPD要装在UPS电源的输入侧,而不是输出侧如果装反了,雷击电流会先经过设备再到SPD,等于没保护。

避坑提醒:别买“三无SPD”!很多便宜的SPD用的是劣质压敏电阻,残压不稳定,甚至会在雷击时爆炸一定要选有“CCC认证”、标注“标称放电电流”“残压”的产品。

防雷引下线检测:别漏“中间断点”,用“分段排查法”

引下线是“电流从接闪器到接地体的通道”,但暗装的引下线(比如墙内的钢筋)很容易被施工截断,或被水泥腐蚀断开。我曾在一个新建小区检测时,发现某栋楼的引下线顶部电阻是12Ω,中间楼层的测试点电阻是50Ω后来凿开墙发现,施工时工人把引下线钢筋和墙体钢筋焊错了,中间断了3层。
操作技巧:
1. 找“测试点”:新建建筑一般会在每层预留引下线测试点(比如墙面上的金属盒),如果没有,用金属探测器找墙内的引下线位置(一般在墙角或柱子里),钻个小孔(≤1cm),露出钢筋。
2. 分段测电阻:用接地电阻测试仪先测“引下线顶部→地面”的电阻(记为R1),再测“中间测试点→地面”的电阻(记为R2)。如果R2比R1大很多(比如R1=8Ω,R2=20Ω),说明中间有断点;如果R2≈R1/2,说明连通正常。
3. 用“通断法”确认:如果分段测发现异常,用万用表的“通断档”(蜂鸣器),一端接顶部引下线,一端接中间测试点如果蜂鸣器不响,说明断点在这段之间,再凿开中间位置找断点。

避坑提醒:别用“钢筋裸露”当引下线!有些老建筑把墙内的钢筋直接露出来当测试点,时间长了会生锈,导致接触不良一定要装“专用测试端子”(铜质,带防水盖)。

等电位连接检测:别只查“有没有线”,要测“连接电阻”

等电位连接不是“接根线就行”,连接电阻太大,电流还是导不出去比如卫生间的金属管道如果和等电位端子箱连接电阻是0.5Ω,当雷击时,管道和地面的电压差会高达几千伏,人接触管道会被电击。
操作步骤:
1. 找“等电位端子箱”:一般在卫生间、机房、配电间的墙面上,是个带“等电位符号”(三条横线)的金属箱。
2. 测连接电阻:用毫欧表夹住“端子箱内的铜排”和“被连接的金属部件”(比如卫生间的水管、暖气片、机房的机柜),读数必须≤0.03Ω如果超过,先查接线端子是不是氧化(用砂纸打磨),再查导线是不是用了铝线(必须用铜线,线径≥2.5mm²),最后查压接是不是紧(用扳手拧一下端子螺丝)。
3. 查“异种金属连接”:比如铜导线和铁管道连接,要装“铜铁过渡接头”,否则会发生电化学腐蚀,半年就会断开我遇到过一个酒店的卫生间,用铜线直接绑在铁水管上,半年后连接电阻变成1.2Ω,重新装过渡接头后降到0.01Ω。

避坑提醒:别把“等电位”和“接地”混为一谈!等电位是“让所有金属部件电压相同”,接地是“把电压导进大地”两者都要做,缺一不可。

检测前的“必做清单”,避免白跑一趟

  1. 查竣工图:提前向物业要“防雷竣工图”,标出引下线、接地体、SPD的位置比如我曾在一个商场检测时,没查图就找引下线,结果绕了3圈才发现引下线在电梯井里,白浪费2小时。
  2. 选对天气:避免雨天、湿度>80%的天气检测接地电阻土壤太湿会让电阻值偏小,比如某工厂雨后测接地电阻是1.2Ω,天晴后测是4.5Ω,刚好卡在“易燃易爆场所≤4Ω”的规范线上,后来不得不加了一根接地极。
  3. 带对工具:必带工具清单:毫欧表(低电阻测试仪)、接地电阻测试仪(选带“辅助极自动计算”的,省得找位置)、SPD测试仪、红外测温仪(光斑直径≤2cm)、激光测距仪(能测斜距)、金属探测器(找暗装引下线)、绝缘手套+安全带(爬梯子用)。
  4. 问清“变更”:向运维人员问清楚“最近有没有加设备”(比如楼顶加了广告牌)、“有没有修过电路”(比如换过SPD)这些变更很可能影响防雷有效性。

最后:防雷检测的“核心逻辑”

防雷检测不是“考合规”,是“找隐患”所有数据都要回到“能不能导走雷击电流”“能不能保护设备和人”这个核心。比如接地电阻0.8Ω但连通性差,不如电阻4Ω但连通性好的接地装置;比如SPD指示灯亮但残压高,不如指示灯不亮但残压低的SPD。

我常跟新人说:“检测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个连接点电阻高?为什么这个SPD温度高?为什么这个引下线电阻分段差大?”顺着这些问题查下去,才能找到真正的隐患,而不是“填完表格就走人”。

防雷是“隐形的安全”,你检测时多花10分钟查连通性,可能就能避免一次雷击火灾;多测一次SPD残压,可能就能保住一台百万级的服务器。这些“干货技巧”不是“麻烦”,是“对安全的负责”毕竟,防雷检测的意义,就是让“看不见的雷电”,走“看得见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