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检测技术守护安全屏障

 防雷知识    |      2025-04-28 16:25:24

image

雷电灾害每年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但通过科学的防雷检测技术,完全可以将风险控制在更低限度。建筑物防雷检测不是简单的形式检查,而是需要系统化的技术手段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检测人员必须掌握接地电阻测试仪、等电位连接测试仪等专业设备的使用方法,这些设备能准确发现防雷装置中的隐患。

接地系统检测是防雷检测的核心环节。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时,要选择干燥天气进行测量,避免土壤湿度影响数据准确性。测试点应选在接地引下线与接地极连接处,采用三点法测量时,辅助接地极与被测接地极的距离要保持在20米以上。对于常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要特别注意检查基础接地体是否被破坏,焊接点是否出现锈蚀。测量值超过10欧姆就需要立即整改,重要场所要求控制在4欧姆以下。

接闪器检测需要重点关注安装位置和材料状况。避雷针、避雷带要确保覆盖整个保护范围,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接闪器直径,圆钢直径不得小于8mm,扁钢截面积不小于48平方毫米。检查接闪器与引下线的连接是否牢固,焊接长度要达到圆钢直径的6倍以上。对于高层建筑,要特别注意检查接闪器是否出现倾斜、断裂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影响接闪效果。

等电位连接检测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使用微欧计测量各金属构件之间的过渡电阻,正常值不应超过0.03欧姆。配电箱、金属管道、电梯轨道等都需要与防雷装置可靠连接。检测时要特别注意卫生间、厨房等潮湿区域的等电位连接情况,这些地方最容易出现连接松动或腐蚀问题。对于数据中心、机房等重要场所,还要检查SPD(电涌保护器)的安装状态和运行指示灯是否正常。

引下线检测要着重检查隐蔽工程。使用红外热像仪可以发现引下线中的接触不良点,异常发热部位往往存在连接问题。明敷引下线要检查固定支架间距是否超过1.5米,转弯处是否做成圆弧形。对于利用柱内主筋作引下线的情况,必须查验施工时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必要时可进行破检抽查。测量引下线间距时,一类防雷建筑不得超过12米,二类不超过18米,三类不超过25米。

浪涌保护器检测需要专业的测试设备。使用SPD测试仪可以检测限压型SPD的启动电压和泄漏电流,开关型SPD要测试其放电间隙。重点检查SPD的安装位置是否正确,连接导线是否做到最短、最直。电源系统SPD的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6平方毫米,信号SPD的接地线不小于2.5平方毫米。要特别留意SPD的劣化指示窗口,发现变色或弹出标志必须立即更换。

土壤电阻率测量对新建项目尤为重要。使用四极法测量时,电极间距要大于接地体长度的3倍。在测量报告中要记录当时的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这些数据对后续的接地系统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可以考虑采用降阻剂或增加接地极数量等措施。测量数据要按季节建立档案,便于分析土壤电阻率的变化规律。

检测报告编制要注重实用价值。报告不仅要记录测量数据,还要给出具体的整改建议。比如接地电阻超标时,可以建议增加垂直接地极或使用降阻剂;接闪器保护范围不足时,要计算需要补充的避雷针高度和位置。报告中的照片要清晰显示问题部位,必要时可以手绘示意图说明整改方案。所有检测数据都要注明测量时的环境条件,便于后续对比分析。

防雷检测周期要科学安排。一般建筑物每年应在雷雨季节前检测一次,加油站、化工厂等爆炸危险场所每半年检测一次。在遭受雷击后或进行过建筑改造后,必须立即进行专项检测。检测时间更好选择在上午9点到下午4点之间,这个时段大气电场相对稳定,测量数据更具可比性。

检测人员安全防护不容忽视。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使用绝缘工具。检测前要了解建筑物的供电情况,避免触电危险。在易燃易爆场所检测时,要使用防爆型检测设备。遇到雷雨天气应立即停止户外检测工作,转移至安全区域。检测小组要配备急救包,成员应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日常维护检查同样重要。建议业主单位每月进行一次目视检查,重点查看接闪器、引下线是否有机械损伤,接地端子是否松动。每季度用万用表测量主要连接点的通断情况。建立防雷装置维护档案,记录每次检查和维护的情况。这些简单的日常检查可以大大延长防雷系统的使用寿命。

新建项目防雷检测要全程参与。从基础施工阶段就要开始监督接地体的敷设,主体施工时检查引下线的连接,装修阶段核查等电位连接情况。每个施工环节都要留存影像资料和检测数据。项目竣工检测要对照设计图纸全面核查,特别注意那些后期可能被装饰掩盖的防雷装置。

特殊场所的防雷检测需要特别关注。古建筑防雷要尽量采用隐蔽式安装,避免破坏建筑外观。通信基站要重点检查天馈线SPD和塔基接地。风电场的叶片接闪器和机舱等电位连接是关键检测点。这些场所的检测要制定专门的方案,不能简单套用普通建筑物的检测标准。

检测数据管理要建立完整体系。每次检测的原始记录要保存至少五年,重要场所的检测数据建议保存。建立电子档案库,便于数据分析和趋势研判。对历年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防雷装置的老化规律,为预防性维护提供依据。

防雷检测技术的更新要及时跟进。新型的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快速发现接触不良点,无人机巡检大大提高了高空检测的安全性。要定期参加行业技术培训,掌握最新的检测方法和标准。检测设备要按时送检,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技术更新不仅能提高检测效率,还能发现传统方法难以察觉的隐患。

检测过程中的沟通技巧也很重要。要向业主单位详细解释检测项目和标准,让他们理解每项检测的必要性。发现问题时要客观描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整改建议要切合实际,考虑业主的施工条件和成本因素。良好的沟通能确保检测结果得到有效落实。

雷电预警与检测要有机结合。在雷电来临前,可以通过预警系统提前做好防护准备。检测时要检查预警设备的安装位置和运行状态,确保其能正常工作。将预警系统与防雷检测数据联动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建筑物的防雷能力。这种主动防御模式能显著提高防雷系统的可靠性。